西峡:生态与经济“互动共赢”

13.10.2014  12:21
      核心提示:出境水质达标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76.8%;连续16年夺取市“兴水杯”、连续12年荣获省“红旗渠精神杯”;入驻企业216家、产值369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连续五年综合考评全市第一,被省政府命名为宛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百公里生态旅游长廊,拥有精品生态旅游景区16个,年接待游客487.6万人次,综合收入18.3亿元;县域综合实力位次实现连续大跨越,跃居全省第23位……地处伏牛深山的西峡县,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的引领下,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演绎着一部又一部“传奇”。金秋十月,记者走访西峡,探寻西峡“生态与经济”互动的奥秘。

        “择业选商”,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争当“低碳先锋”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宁要生态环保的低速度,也不要破坏环境的高速度。

        西峡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涵养区,辖区3150平方公里属于汇水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1.4%,占全省汇水面积的40%,占全市的49.6%,占整个丹江口库区的14%,是水源区汇水面积最大的县。

        面对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的历史责任,该县果断提出:涉水项目不能要、污染项目不能要、高耗能项目不能要……西峡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有数道铁定的“生态防线”。

        变“招商引资”为“择业选商”,该县全力把好企业“入口关”,坚决做到“四个不批”,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坚决不批;对排污设计不达标的项目坚决不批;对环评不达标的项目坚决不批。近5年,该县因环评不过关而否决的项目多达近百个,确保了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近年来,全县先后关停了水泥、造纸、玻璃等重污染企业237家,依法取缔了小黄金、小石墨、小炼钒等“十五小”项目786个,否决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项目40余个。

        西泵公司研发的电子水泵装配新能源汽车项目、龙成集团年产80万吨煤清洁高效利用项目、路畅科技公司开发的汽车卫星导航系统生产项目、中菇香菇专业合作社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已全面启动,台湾联强航模国际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的高新科技航空产品、俄罗斯益菲公司投资的柔性石墨导线生产线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大批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项目、新工程,经过严格的“环评”之后,正加速推进。

        涵养生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打造“绿色名片”

        “西峡香菇无公害、无残留农药,符合出口免检标准,深受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消费者的欢迎。”在西峡做了20多年香菇生意的新高山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客商尤金桂告诉记者。

        西峡县是全国香菇“黄金产区”,而香菇生产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山林。从2006年开始,该县实施菌材外购战略,实施标准化生产,既不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又确保农民的收入不减少。该县投资50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科研中心,配备国内最尖端的科研设备和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汇集国内专家精心制定的《西峡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从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落实国际质量标准。建立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对入驻基地的每个香菇大棚奖励500元,实行统一基地规划、统一原辅材料、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加工销售的“五统一”种植规范,达到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要求,连续三年通过了河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荣获“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全国首批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中国香菇之乡”等殊荣。

        香菇产业是西峡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西峡,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业,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该县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田变成车间,实施标准化生产,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产品实行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强力推进无公害有机种植。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猕猴桃研究所,制定了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5家权威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买断了中国农业大学SOD猕猴桃生产专利。宛药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8个乡镇建立山茱萸GAP基地,公司为药农提供技术和农资支持,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数据显示,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农业年产值达40.5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65%以上。

        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无公害山茱萸22万亩,猕猴桃11万亩,香菇1.8亿袋,有30多种名优产品叫响国内外市场,西峡香菇出口超亿美元,成为全省最大出口农产品。山茱萸、猕猴桃、香菇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猕猴桃、香菇跻身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行列。

        产城一体,城市融入“生态元素”,提升“幸福指数”

        漫步鹳河大道,但见两岸杨柳依依,繁花似锦,水面波光粼粼,景观灯千姿百态,彩虹桥“长虹凌波”……昔日“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现象一去不再。“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已具雏形。

        按照“生态宜居城、新型工业城、优秀旅游城”的定位,西峡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绿色城镇体系规划》,立足大框架、整区域、全功能,本着城区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四规合一”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两区四廊”,即县城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丹回工业长廊、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沿311国道旅游长廊;形成“一心两翼三门户”(以县城为中心,以丹水、双龙两个重点镇为两翼,以西坪、桑坪、太平镇三个沿边镇为门户)的“大城镇”格局。

        迎宾大道、世纪大道、鹳河大道、白羽公园、彩虹桥……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亮点瞩目;26个城区游园、70个园林式单位、38.65%的县城绿地率、100%的道路绿化普及率,彰显着城市建设的生态理念。目前,西峡建成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6万,城镇化率达53.25%。

        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联想控股集团、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好想你集团等一批大型涉农龙头企业先后入驻山城西峡,投资35亿元的宛药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投资32亿元的龙成钢构工业园项目、投资12.6亿元的中农批豫鄂陕农商物流港项目等优势落地西峡,串起了外联市场、内接基地、下联农户的产业链条。为实现“产城融合、互动发展”,该县致力城区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四规合一”,着力打造迎宾新区、鹳河西区,县医院搬迁、南阳职业学院筹建,旅游接待中心、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电中心“两区两院四中心”。

        如今,西峡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冶金材料基地、全国知名的中药制药生产基地、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全省创建文明城镇先进县、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一面面“金”字招牌,昭示着西峡城市建设的美丽“蝶变”。

        空气中糅合着花香鸟语,河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垂柳摇曳,碧波泛舟……伴着凉爽的秋风行走在西峡山城鹳河大道上,如同穿行于美丽的生态画廊。

        人们很难想象,这座集“山、水、绿”为一体、清新如画的宜居山城,同时也是豫鄂陕毗邻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十佳”、“十强”、“十快”;多项“西峡制造”左右国内市场占有份额;甚至多项“核心技术”成为业内生产“国家标准”。

        “生态为本,致力水清民富,既是西峡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西峡打造伏牛山生态屏障,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责无旁贷的担当。”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如是说。

        整合资源,瞄准休闲度假养生,做大“生态旅游”

        西峡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6.8%,被誉为“绿色王国”、“天然氧吧”,拥有“世界第九大奇迹”恐龙蛋化石群、“长江黄河分水岭”老界岭和中国北方漂流中心鹳河漂流。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

        早在十年前,西峡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确立了“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打响“水墨龙乡、生态西峡”的品牌,突出“生态休闲游”和“恐龙文化游”两大主题。推出了山、水、龙、园大环线和休闲健身游、地质景观游、科普观光游、冬季健身游、文化观光游、工业观光游、农业观光游、田园风情游8条特色线路。

        十年间,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在2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在GDP的比重超过10%,全县已建成开放了以“名园”、“名山”、“名漂”为代表的特色景区16个,其中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

        “经营青山绿水,是企业经营向‘绿色’、‘低碳’拓展的首选。”龙成集团董事长朱书成说。西峡旅游开发,无论是自然山水,还是人文景观,均坚持规划先行,严格落实“三不”原则,即不经科学评估论证的旅游资源,不得规划开发;不经县政府审批的旅游景区规划,不得建设;不经县政府验收的景区,不得开放。对新建景区,还要把好“三关”,即时间布局关,填补旅游季节空白;空间布局关,形成玉线穿珠的格局;种类布局关,实行差异化开发战略,防止景区趋同、简单堆砌。

        近年来,西峡县依据省政府《伏牛山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结合西峡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先后出资800余万元,聘请北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旅游规划专业机构,编制了《西峡旅游发展规划》,完善了龙头景区提升性规划、新建景区修建性规划、现有景区补充性规划三类规划,制定了“四区一中心”整合性规划(即恐龙文化旅游区、重阳文化旅游区、老界岭生态度假区、石门湖休闲旅游区和西峡县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确保了旅游景区的科学开发。

        投资2.6亿元,实施公共信息导向工程、星级旅游厕所工程、旅游道路升级工程、旅游综合服务工程等一系列旅游产业提升工程;投资1.6亿元,实施鹳河湿地公园、鹳河大道升级改造、城区主次干道及公园游园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投资1.5亿元,对311、312国道百公里旅游通道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实现了“绿、洁、畅、亮、美”……近年来,该县已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实施重点旅游项目30多个,实施了恐龙遗迹园二期工程、老界岭深度开发、鹳河漂流等景区建设项目;上马了五星级世纪方圆大酒店、太平镇游客服务中心、桦树盘旅游度假区、老界岭滑雪场等旅游服务项目;高标准建成了双龙镇化山村、二郎坪镇中坪村等农家宾馆群。如今,漫步西峡城乡,你会感受到西峡的城市和乡村、街道和房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景区的一部分,整个西峡成为一道宜居宜游的风景。2013年,全县各大景区共接待游客487.6万人次,门票收入1.9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25.7%、26.8%,旅游业已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独特的生态优势,科学的生态理念,让西峡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了先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综合经济指标连续15年稳居全市第一,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县产业集聚区荣获“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荣获“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81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亿元,增长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47亿元,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5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0元,增长11%。

        “实践证明,生态也是生产力。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永远的‘金山银山’。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如何围绕生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西峡要持续研究的重大课题。”面对西峡的明天,县长孙起鹏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