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被冻结的时光——访托尔斯泰庄园
距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约200公里的小城图拉郊区,一座有着翡翠绿屋顶的白色二层小楼掩映在树林里,几只猫咪闲适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副慵懒的模样。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伴着几声鸟鸣,显得恬然又幽静。
这里便是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俄语的意思是明亮的林间空地。托尔斯泰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步入婚姻,在此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之作。1910年托尔斯泰辞世后,这里被改为博物馆,从此一切就定格在他生前的样子。
在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访了这片庄园,感受一代文豪的精神世界。推开木门,眼前是古色古香的松木家具、精致的油画和满柜子的书籍。因为没有电灯,时光仿佛依然停滞在一个多世纪以前。
拾级来到二楼,宽敞明亮的客厅映入眼帘。长长的餐桌上摆放着茶炊和烛台。一架漆黑色三角钢琴矗立于墙角,墙上托尔斯泰及夫人索菲亚的画像“凝视”着造访者。
偏安一隅的托尔斯泰书房里,陈设着一排排装满图书的木柜。托尔斯泰一生酷爱读书,通晓十几门语言,其两万多本藏书中包括许多英、法、意、德、拉丁、阿拉伯语外文著作。
晚年的托尔斯泰对东方文化颇感兴趣,尤其推崇中国老子的思想。据博物馆讲解员加林娜·费多谢耶娃介绍,当时还没有俄语版《老子》,于是托尔斯泰找来法文译本研读。在他的影响下,当地一些贵族及作家也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在不大的起居室里,摆着一张单人床和几个古朴的小柜子。室内一架铜制老式留声机已沉寂了百余年。相比之下,过道里的一座英式落地大钟倒是一丝不苟,每到整点就为老宅报时。
博物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塔娅在此工作了22年。她的丈夫是托尔斯泰的玄孙,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文化顾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托尔斯塔娅表示,博物馆在尽一切可能保护托尔斯泰的遗迹,俄政府也非常重视这座庄园的保护工作,每年拨钱供庄园管理、修缮。
“托尔斯泰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100多年来,人们对托尔斯泰的兴趣点也随着时间不断改变。大家曾对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着迷,后来关注他的教育学成就,近几年来,又回归到对其文学作品的关注,”托尔斯塔娅说。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从母亲那里继承了380公顷的庄园。硕大的田园里有望不到边的树林、波光粼粼的湖水和遍布山坡的田舍。与19世纪沙俄时代上流社会盛行的浮华豪奢相比,托尔斯泰的庄园处处透出简朴和大气,到访的座上宾更多是高尔基、列宾等文化名流。
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写道,人世间罪恶的根源只有两个:游手好闲和迷信;美德也只有两个:工作和智慧。而后者恰恰是这位文学巨匠贯穿一生的行为写照。
他像书中生活在乡下的安德烈老公爵一样节俭而自律。庄园里起得最早的他,白天坚持读书、写作,但晚上却从不工作,目的是充分休息,做好第二天的工作。
费多谢耶娃告诉记者,《战争与和平》成书耗时7年,仅有关1812年战争的书籍,作者就研读了200余本,整个作品成稿前删改则不计其数。《复活》一书的创作绵延30年。其间,托尔斯泰曾多次探访监狱,参加法庭听证会,从而塑造出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灵魂,”托尔斯塔娅说。
托尔斯泰一生充满叛逆:出身贵族,却厌恶奢侈,精于农事,对穷人的凄苦充满悲悯。他赞美爱情,却视婚姻为人生枷锁。他蛰居乡野,但对欧洲政局关心备至,了如指掌。他为祖国向何处去彷徨一生,却终未思考出答案。
托尔斯泰长眠于庄园内一片林间深处的高地上,墓地只有两米长、半米宽,高出地面仅四五十厘米,外观似一个普通的土丘,没有塑像,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甚至没有任何标志。如今这里仍是早春,等到夏天草木生长,墓地便会和周围草地连成一片。
如今,共有150多位托尔斯泰的后人生活在俄罗斯本土和海外。他们经常来庄园凭吊先人。
托尔斯塔娅说:“这座庄园将托尔斯泰的后人们凝聚在一起,是整个家族的精神家园。”(记者 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