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造就评书“全身艺术”

03.03.2015  21:04

  原标题:袁阔成造就评书“全身艺术

  昨天早起习惯性地打开微博,发现了一支支蜡烛,这蜡烛是给袁阔成点的。显示器这边的我,半晌没反应过来,脑子里一下子被袁阔成塞得满满的。

  祖父眼睛不好,他的晚年基本是和收音机一起度过。记忆中的夏日午后,半个西瓜,一个汤勺,穿着跨栏背心的一对祖孙,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方盒子: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误入白虎堂、智取生辰纲、闻太师西征、姜子牙封神……这一个个故事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每每半小时结束都怅然若失,那曾是多么大的乐趣和幸福。直到今天,我的160G容量的iPod中,依然存着袁阔成先生讲的《三国演义》。

  出身评书世家的袁阔成自幼习书,14岁就登台演出。在曾经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生计,袁阔成经常奔走于京津地区,往来于东三省,短打书《十二金钱镖》《五女七贞》等成为他的入门作品。建国后他开始带头说新书,不管是《小二黑结婚》还是《吕梁英雄传》都被他演绎得饶有趣味。

  他是评书艺术改革的

  带头人,首先撤掉书桌,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因袁阔成从小就练摔跤和武术,他在说武侠书时能够加入很多肢体的动作,惟妙惟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袁阔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成为评书史上评价最高的三国题材评书。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每一名评书迷都梦想穿越回汉朝,哪怕亲眼看看关公的刀或者诸葛孔明的扇子。评书在没有互联网、看电影奢侈的年代,袁阔成编织了绕梁三日的恢弘遐想。单凭一张嘴,诸多历史人物一一重现,滚滚长江东逝水,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之中的英雄气概长留心间。甚至可以这样说,评书是诸多少年的英雄主义启蒙——纵然还未曾领略“新丰美酒斗十千”的纵情,多少也有了“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隐约蠢动。

  袁阔成把评书“杂言传播”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将上堂声必扬”“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这些仁义礼智信的方方面面从一个说书人的口中传出,形成了很多人幼小心灵中最初的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评书作品中,很多时候会加入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点评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让曾经的那些故事仿佛并没有离开我们太远。

  评书的深层次价值源自于拿来主义的懒人信息获取方式,人们不愿自己去阅读,甚至不愿自己去思考,而评书就扮演了服务懒人的角色。如今《百家讲坛》取代了《电视书场》,易中天、纪连海依然扮演着说书人的角色——在老评书艺人逐渐逝去、书馆冷清的当下,评书换了一种形式依然活着。

  评书的红火不会再回头,经典的段落定格在曾经,但永远回味并非坏事。当下,人们“不识唐宗宋祖是哪一朝皇帝”是常有的事,但问及三国,史实也好,演义也罢,却很少有荒谬绝伦的。袁阔成没有留下一名亲传弟子,在他自己看来是一生的遗憾。而袁阔成的成就已经远远大于收得几名弟子、出过几本回忆录。    (吉安冰)

  >>微语

  @苗阜:先生千古,再无来者了。

  @刘毅-春泽:收音机里的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是少年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袁氏评书类似侯氏相声,有情怀,有观点,有趣味,不流俗,可谓人文评书,别具风采。怀念那个略显贫瘠却也不乏精彩的广播时代。老先生走好……

  @谷大白话: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时就喜欢捧着收音机听评书。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都是心爱的大家。很喜欢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前几年还存在手机里上下班路上拿出来听。老爷子走好。

  @袁腾飞:沉痛悼念袁阔成先生!在我小时候那个物质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时代,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中午放学听评书。先生的《三国演义》和刘兰芳老师的《岳飞传》、田连元老师的《杨家将》使我爱上了历史。后来在《百家讲坛》和《腾飞五千年》中讲《两宋风云》《塞北三朝》《汉末三国》,正是受这三部评书的影响。

  @鹦鹉史航:袁阔成大师走了。他是我最爱的评书大师。别人装点成各种综艺范儿,哑着嗓子走台,说完奥运说晚会的时候,他就守着他的艺术。他的《大闹大名府》《大闹神州擂》,合为《水泊梁山》,让那些上了梁山也排在后面的九尾龟陶宗旺、鼓上蚤时迁、神算子蒋敬成为主角,为市井中的慷慨和乐观作传,我永远敬爱他。

  @于嘉:我小时候最敬爱的评书大师袁阔成先生去世了,哀悼。

  @赵忠祥:五十年前,袁阔成先生应邀来京在几大文艺院团业内示范表演现代评书《江姐上船》《许云峰赴宴》《肖飞买药》等,均以名著为背景却又是袁先生自己编创的情节。先生在台上可谓声情并茂且身段飘帅,能让一众演艺人员观摩时如醉如痴……深深怀念。

  @周轶君:陪我长大的电台评书《三国演义》。单先生多产,袁、刘、田各有特色。莫名想到《布达佩斯大酒店》的结尾——他走了,他的那个时代也走了。句子鸡汤了一点,细一想,还真没有更好的表达了。

  @司马平邦:沉痛悼念袁阔成!那永远的《三国演义》永不复来,泪飞顿作倾盆雨。

  @徐凤文:80年代有些书称袁阔成生于北京,错。据袁阔成自述,伯父死后,父亲拖家带口到处流浪,在天津得陈士和先生的帮助才算落了脚。1929年,袁阔成生于天津。后来又由陈士和帮助,全家到了塘沽,由塘沽到了东矿,之后又奔林西、山海关、锦州、沈阳……就这样一路去了东北,期间,还多次得到陈士和的资助。

  @徐德亮:刚下飞机,就接到了师爷袁阔成先生去世的消息。很难过,而且8日追悼会也赶不回去了。永远记得师爷的关心和指导,万里之外祝师爷一路走好,往生西方。

  @党人碑:没有老爷子的三国,我不会对历史感兴趣。最喜欢老爷子的《三国演义》,其次就是《烈火金刚》。

编辑:王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