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的评书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03.03.2015  13:05

袁阔成

3月2日凌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3月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袁阔成先生1929年出生在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他14岁登台,18岁就已经成名。除了《三国演义》,他的《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等评书也都脍炙人口,堪称经典。而《红岩》、《林海雪原》等是袁阔成率先撤掉桌案、脱去长褂改短装的代表作。

袁阔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一家人的午饭和晚饭时间都是在听着袁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中度过的。

范军:他有学者风范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说起袁先生感慨万千,他说,自己是1995年通过赵维莉老师与老爷子认识的,当时二十来岁的他见到自己从小就崇拜的评书大师特别激动,参加相声比赛时还模仿过他,但老先生没有架子,对后生晚辈的喜爱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他叫我‘小胖小’,常说‘你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别着急’”。

范军说:“老爷子是评书界的一面旗帜,他对河南感情很深,因为三国故事很多都在河南,老爷子对这些地方都很熟悉,也多次受邀来河南,说起许昌、中牟这些三国故地都侃侃而谈。他的文化修养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高峰,所以他的评书才有韵味有魅力。他不仅是一位泰斗级的表演艺术家,更有学者风范,不亚于任何一位走上百家讲坛的学者。

范军本来和赵维莉老师约好今年再去看望老爷子,不料老爷子这么快就走了,“心里很难过,非常遗憾”。

赵维莉:他是评书的改革家

袁阔成先生的学生、著名评书艺术家、河南省曲协理事赵维莉说:“老师无论是做人还是艺术造诣,都是我们的楷模,艺术方面真是高深莫测,无人能及,但为人又非常谦虚,非常平易近人。”赵维莉说,先生“思想上比一些年轻人还先进、清新”,他率先改革评书,脱去长褂改西装短打扮,在传统说书人眼里是叛逆,但在评书的传承与创新上,正是“师傅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让评书一直保持着活力。

赵维莉说,自己春节前还不止一次与老师通话,一生乐观的先生从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一直隐瞒自己身体不好的事实,当被问起健康状况时还在电话里说:“听听我这声音,有底气吧?没事。”说到这些细节,赵维莉语带哽咽:“我永远没这个机会让老师麻烦了。作为弟子,没能见上师傅最后一面,这是我永远的伤痛和遗憾。

张剑华:他的作品是几代人的艺术享受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编导、相声名家张剑华说:“袁先生的去世是曲艺界的一大损失,他留下的作品和形象是几代人的艺术享受,也是很多艺术门类学习的范本,我们从中得到不少启示,我为先生的离世惋惜、表示哀悼。

网友:他的评书伴随自己成长

袁阔成先生的评书是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听袁先生的评书,真好似看一部电影、一场大戏。”有网友说,从小伴随自己成长的就是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烈火金刚》,对于古典文化的粗浅认识,全由评书中得来,曾经还能背诵梁山好汉108将的名号。尤爱袁先生儒雅亲切的声音,一听就如临其境,似能看到孔明挥鹅毛扇舌战群儒,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还有网友说,袁先生是他青少年时期唯一的偶像,《三国演义》完整听了十遍,初中时期每天中午的半个小时都交给了袁先生,如今袁阔成先生逝世,又一个时代的象征逝去了。

评书对中国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评书一直带着中国人的情感色彩,评书演员被尊称为“说书先生”。范军说:“都说‘说书人肚里宽绰’,是因为说书先生靠着一块惊堂木、一块方巾就可以‘上说天文下讲地理’,可谓‘一人千面’,描绘千军万马、讲述历史人文,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都在评点中,上下五千年都在肚子里装着呢。

如果说相声是‘语言的漫画’,评书就是‘语言的国画’,描绘更细致、生动,”范军说,“评书彰显着语言的魅力,很多人的历史人文学习是通过听评书完成的,评书重在评,在评论中有了思想,有了对历史对文化的思索,评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过去,尤其在电视机不太普及的上世纪80年代,听评书是一代人的文化大餐。现在,网络的发达让大家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可选择的文艺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评书这一传统艺术通过广播、手机APP等新媒体渠道和热爱它的听众继续保持着连接。在记者了解到的一个APP上,仅袁阔成先生的经典评书作品《三国演义》的下载量就接近2000万,说明仍有大批忠诚听众热爱着评书艺术,但同时也注意到,主要的评书艺术家依然是袁阔成与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这四位,鲜有评书新人的作品。

评书是艺术之集大成者,非常吃功夫,需要表演者有极高的文化修养、表演的修养以及语言功力,要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非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可以做到的,用我们的专业话来说,要能‘使活儿’,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张剑华说,现在评书的传播平台看似多了,其实是少了,因为下载的便捷让评书的舞台表演机会越来越少,“没有了表演平台,演员就难以生存,”加上培养难度极大,都严重阻碍了评书艺术的发展。而对于河南本土来说,虽然有马街书会,但只能在农村、出于怀旧将一个故事说上一段,像过去那种连续“说大书”的人很难找到了。

【链接】名家缅怀

刘兰芳:袁先生是评书泰斗

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说:“袁先生是评书泰斗、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表演艺术炉火纯青。他的艺术特点是台风好、潇洒帅气,眼睛传神,举手投足都非常到位。袁先生对我影响很大,是我的老师。”刘兰芳认为,说好评书、写好评书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她建议举办袁阔成评书作品表演纪念会,用纪念演出的形式对他进行悼念。

田连元:他的艺术见解比同行高出一筹

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说:“袁阔成先生跟我相识多年,早在我二十多岁、他三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那个时候正要求全国说书行业‘说新唱新’,当时很多说书的老艺人只会说老书,不会说新书,但袁先生在‘说新书’方面可以说是一名‘闯将’。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红岩》、《烈火金刚》、《赤胆忠心》、《暴风骤雨》等好几部新书,为说新书闯出一条新路,成为评书界的一面旗帜、一个领军人物。

同为评书大家,田连元对袁阔成的评书艺术盛赞不已:“袁先生的表演独具风格,不仅说得好,而且具有观赏性。他的台风漂亮,帅气干练,节奏鲜明,艺术见解也有独到之处,比其他同行高出一筹,是我们评书界闯新路、表演上独具风格的泰斗级人物,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李金斗:他用语言刻画人物的能力特别强

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说:“袁先生是评书界的第一人,他的去世是评书界、曲艺界的巨大损失。

李金斗这样评价袁阔成的评书艺术:“他的语言第一大特点是很正,用行话说就是‘口甜’,而且只要是懂中国话的人,谁都能听得懂;而且他用语言刻画人物的能力特别强,无论是老书中的人物,还是现代人物,他都能表现得活灵活现。他的评书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都有潜在的‘包袱’,很幽默。评书评书,第一是‘评’,第二是‘书’,这‘书’不是只指故事,还有知识,有技巧。袁先生的《水浒》为什么说得那么好,因为他以前练过武术,身上有功夫!

谈到袁阔成先生的为人,李金斗更是赞不绝口:“老爷子为人特别低调,不愿多宣传炒作,他在评书界是首屈一指的,但他从来不宣传自己,别人夸他时,他也说:‘不要瞎捧,不好。’

据新华社、《北京晨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