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藩篱待拆除产业发展正经历群体变革
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澎湃。信息技术的指数级增长、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应用和集成式智能化的创新,带动了制造、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物流、商务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发展,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的群体性变革方兴未艾。在新一轮战略机遇和挑战面前,以往常用的一些应对措施,有可能会成为新藩篱。 保护过多不利于培育优势产业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发现,在日本大多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政府的介入非常少,甚至近乎无为,例如轿车、机器人、录像机、照相机等光学机械和视频游戏,很少有补贴。在非竞争部门,例如化工、航空器、软件和金融服务产业,日本政府则对其实施了广泛的产业保护政策,并进行了全面的参与,但事倍功半,效果并不理想。 这的确发人深省。日本被视为后发国家现代化 “优等生”的范例,各类产业振兴法也广受好评,但实施效果却喜忧参半。时至今日,日本的家电已然没落,软件、计算机和半导体设备、芯片、手机等基本失去了国际竞争力。相反的例子,则是意大利的家具家装、家用和专用电器设备,德国的化工、机械、电气电子设备等,瑞典的通信设备、采矿设备和家具,瑞士的医药、纺织设备和精密仪器等,都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以上诸国却没有采取长期的产业保护政策。 限制过多不利于培育新兴产业 比如通用航空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潜力巨大、亟待开发的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预计到2020年,中国通航作业飞机将超过5000架,通用航空作业量达到每年200万小时,国内通用航空需求总价值将达155亿美元。但国家对空域实行飞行管制 (目前开放了10个试点),飞行审批程序复杂,飞行员和机场更是奇缺。截至2013年,中国有3万余名飞行员,其中通用航空飞行员约6000人,通航机场和起降点约400个;美国有近70万名飞行员,其中通用航空飞行员达59.7万人,2万多个通航机场。 今年,民航局与空军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空军军民合用机场保障工作的管理意见》。意在进一步实现 “低空开放”,期望能将通用航空产业培养成万亿元的规模。 无底线竞争不利于做精做强产业 中国是世界电梯生产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红海拼杀的结果是,国产品牌电梯每台毛利仅有1万元。国家电梯行业的管理不可谓不严,电梯的生产、经营、使用、检验、检测等均有严格的安全技术规范及标准,但电梯吞人的悲剧却依然频发。 电梯安装维护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制造,俗称 “三分产品、七分保养”。但现实中很多电梯制造公司靠打价格战拿到合约,其后的安装和维修保养也由各类公司低价签单。要培养一名合格的电梯安装维修技师,至少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但在网上,2000多元就可以办到电梯安装维修资格证,这无异于刀口上舔血,怎能不出事故? 薪酬过低不利于产业发展 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要招聘留住人才就得付出有竞争力的薪酬。有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只有日本的14.6%、德国的10.5%、韩国的20.4%,2011年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13%。为什么我们使用比国外还好的加工设备,质量却不如国外产品呢?因为别人的水平更高,报酬当然也高。 在行业工资收入差距方面,美国金融业的平均工资为制造业的1.2倍,差距远小于中国,美国有10多种蓝领工人的薪水甚至远远超过了白领。在人工绝对成本方面,越南比中国要低15%~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要低40%,而孟加拉国仅为中国的1/5。要破除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劲敌”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 “追兵”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就不能再在薪酬上做文章,否则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浮于表面的产学研结合发展壮大不了产业 产学研融合是一个老话题了,但现状仍不能让人满意,创新与产业的关系始终没有处理好。经常是有研发体系和创新成果,却无制造产业链;或是有制造项目,却无研发创新机构。说得极端一点,科研就是忙着出成果,能否产业化以后再说;发展产业的思路就是忙着招项目、上项目,结构调整升级放到下一步考虑。 中国确实有部分制造企业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生产,但仍集中于数字建模、计划管理、监测运行、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运用和集成。在柔性化、个性化 (定制化)和增值服务领域尚未取得大的突破。创新的关键,是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化,这需要以企业为核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实现合力创新。 对 “互联网+”的过度神化同样有碍产业发展 当前 “互联网+”风起云涌,但“互联网+”并不是包治百病的 “万能药”。客观上,我国的消费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但这种互联并不一定能给传统企业带来利润增长点,也不是所有的传统企业都适合转向互联网。仅有互联网思维或者仅盯着互联网,而不在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上下功夫,乃是舍本求末。 比如中国的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市场份额不到5%,互联网做得再好也于事无补。毕竟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立足研发制造才是根本。 伪高大上培养不了优势产业 比如一个手机屏蔽柜售价3000多元,加上运费近5000元。笔者费了半天劲才打开,发现里面就是20个放手机的小盒子,无非是层部加了一点铅而已,这也值3000多元?且做工是如此低劣毛糙,力气小一点的根本就拉不开柜门。 如果中国企业还是靠炒作概念生产伪高端产品牟取暴利,中国制造怎么能凤凰涅槃?手机屏蔽柜不是奢侈品,很难存在品牌溢价 (如此水平也很难做成品牌)。要在同等配置的情况下卖出一个好价钱,一定要有更贴心的设计、更好的功能、更优良的做工。这些好的产品品质,在这个柜子上,笔者没有任何发现。店家到也坦承,无认证的柜子会便宜得多。这么一个产品,笔者实在难以发现认证与不认证会有何不同。如果市场上充斥着类似这样的伪高大上的产品,那将是中国制造最大的悲哀。制造强国需要的是工匠精神和深厚的底蕴,而不是投机取巧、炒作概念。 发展优势产业需要装备制造业做支撑 虽然装备制造业投资大、投资回报率低、技术要求高,但装备制造业仍是一国的脊梁和支柱。 世界上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且产业边界也日趋模糊,单纯以重轻工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划界,已是昨日黄花。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等,只有通过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在这方面,美、德、日等积累了相当大优势,我国才刚刚起步。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仍居世界前三;在智能控制系统领域,全球前50家企业排行榜中74%为美德日企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生产厂家也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3D打印设备领域,也是美国、德国公司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能提出工业互联网、德国能提出 “工业4.0”,是因为有通用电气和西门子这些制造业的 “巨无霸”撑腰。 在新工业革命前夕,必须抵制没有质量的增长,抛弃没有效益的速度。只有切实按照 “中国制造2025”的指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由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制造业才有底气拒绝再次落后。 (殷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