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合成团队多次打破国外药物垄断

19.11.2014  12:34

  贺福初高福锁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合成团队始终牢记姓军为战、强国为民宗旨,紧紧扭住维护国家安全、护佑军民健康现实课题,63年如一日,矢志不移,接力攻关,为国家铸就化武防护医学盾牌,建起生物安全药物防线,推动了极端特殊环境下官兵健康防护难题的关键性突破,实现了军民融合承担重大战略性药品保障的跨越式发展。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和宝贵经验,对于为强军兴国锻造一支秉承科学精神、领悟科研真谛,执着探索、忠诚使命的科技创新力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启示。

  始终铭记重任在肩、保障打赢的创新使命

  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为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正如一些军事专家所言,“一盎司硅所产生的效能也许比一吨铀还要大”。因此,面对实现强军目标的光荣使命,军事科技工作者需要更主动的担当意识和更强烈的忧患思维。近代以来,尤其是清朝末期,因为政治腐败、社会封闭保守,未能抓住发生在16至17世纪的火药化军事革命、19世纪下半叶的军事工业化革命,直接酿成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的苦果。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物质条件最匮乏时,我们饿着肚子、拼着性命搞出奠定新中国大国地位的“国之重器”,最终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历史反复证明,谁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制胜的主动权。

  20世纪50年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临化学战剂的紧迫威胁。药物合成团队以张其楷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响应新中国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抛家舍业,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神经毒剂损伤医学防护研究,从零开始,为我军创建了完备的防化医学体系。本世纪初,在“非典”肆虐的阴云中,这个团队以李松领衔的新生代,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生物安全疆域”正面临新发突发传染病侵蚀的现实威胁,主动请缨,科学研判,以抗流感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开展预研,最终在连续几场应对大规模流感疫情的战役中取得重大成果。近20年来,这个团队始终铭记肩上沉甸甸的军人职责,把服务部队、保障打赢作为创新使命,针对渡海作战和急进高原因缺氧导致非战斗减员和作业能力下降等难题,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全新结构的体能增强药;为满足海军长航、潜航和陆军跨海作战需求,研制出抗晕特效药;为解决高新技术武器部队官兵健康防护难题,研制出抗电磁辐射药物。时间在推移,任务在演变,不变的是药物合成团队以强军兴国为己任,以保障打赢为目标,主动担当、责无旁贷的使命意识。

  向药物合成团队学习,就是要像他们那样,着眼全局、矢志创新,用丰硕的科技成果支撑强军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以天下兴亡为系,以苍生安危为念,以对军队事业负责、对国家前途负责、对中华民族命运负责的担当精神,成就无愧于历史与后人的丰功伟绩。

  着力强化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创新胆略

  习主席深刻指出,“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一方面,国防意义重大的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谁也不会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金钥匙”拱手送人。另一方面,多年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战略遏制和围堵无处不在。可以说,国际上的限制、封锁、孤立、打压,是军事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常态”。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知循规蹈矩,只会亦步亦趋,就永远无法摆脱束缚,永远不能突破藩篱,其结果必然是受制于人、任由宰割。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西方国家严密的经济和技术封锁,我们对神经毒剂的了解仅限于数量极少的国外文献报道,研究基础几乎为零。药物合成团队瞄准国际公认的化学战剂医学防护尖端课题,在重重迷雾中摸索开辟出正确的研究方向,许多新发现早于国外文献报道2至20年。在最基本的实验用玻璃器皿都难以充足供应的条件下,他们收集、合成数以万计的化合物,以大海捞针、精卫填海的毅力反复筛选、评估,最终发现一批特效抗毒化合物并组成复方,抗毒效价迄今世界领先。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一厢情愿为之开出2亿美元的“天价”,被断然拒绝。2005年,H5N1人禽流感疫情全球暴发,我国向世界制药巨头求购特效药,对方因产能受限无法供应,当我们要求转让专利自行生产时,却被“善意”地提醒:“工艺复杂,你们生产不了。”这个团队经过夜以继日的刻苦攻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合成出药物,一举攻克了17道复杂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3倍。为打破国外公司对某重大民生药物的专利垄断,药物创新团队在所有酸式盐化合物均已申请专利,看似“铁板一块”的绝境中,通过大量理论分析和量子化学计算,一举推翻国际制药权威“不可能”的结论,出人意料地合成碱式盐化合物,直接迫使跨国制药公司放弃专利,进口药降价40%。

  向药物合成团队学习,就是要像他们那样,走前人未走之路,成他人未竟之事,勇攀高峰,开拓创新,积极抢占军事科技前沿阵地;就是要像他们那样,秉承科学永争第一的理念,固守敢为天下先的信念,追求卓越,臻于极致,竭力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奋力开创军民融合、聚力发展的创新格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科技创新活动已经升格为创新体系的竞争,需要不断突破系统部门、领域地域的界限,客观上要求军地协同、军民一体。

  药物合成团队自成立之初就把科研成果能否实现转化、提高战斗力,能否推广应用、护佑军民健康作为检验工作成败的核心标准。为此,他们不拘一格汇智聚力,摸索出一条前期军民联合攻关、新时期军民深度融合提升特需药品保障能力的成功之道。他们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制药企业高效沟通、密切合作,建成国内药物设计性能最强的万亿次集群计算机系统,大幅提高了研发水平;揽获“战略性药品创新及产业化平台”等5个“国字号”头衔,有力夯实了领军地位;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军特药生产基地,全面提升了保障打赢能力。为了寻找最佳合作企业,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了保证药品生产质量,他们不分昼夜守候在生产线旁。科研人员与产业工人在长期并肩战斗中建立起的信任和默契,使他们具备了超常的攻坚克难能力。面对全球史无前例的2.6亿剂超大规模抗流感药物应急生产任务,国家有关部委、药物合成团队、合作生产企业共同视之为“国家使命”,以“完不成任务,就是历史罪人”的担当意识,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最终改写了全球纪录,被誉为控制疫情、稳定民心的“定海神针”。

  向药物合成团队学习,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勇于走出科学研究的“象牙塔”,以敢闯敢干的劲头,胼手胝足、躬身实践,为军事科技创新开辟更加宽阔的航道;就是要像他们那样,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合作单位和团队披肝沥胆、休戚与共,不断创造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始终坚守淡泊名利、赤诚奉献的创新品格

  习主席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全体院士的期望,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学术研究看似一方净土,却同样面临名与利的诱惑,追名逐利终将作茧自缚;探索之路看似前途远大,却时时面临进与退的抉择,犹豫彷徨必然行而不远;实验台前看似没有硝烟,却同样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贪生怕死一定功败垂成。智慧之花,只有汗水的浸润才能绽放;创新之果,只有信念的浇灌才会丰硕。忠贞不渝、探索不息、百折不挠,永远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和真谛。

  作为我军第一支药物化学研究队伍,在临床试验条件尚不具备的草创时期,这个团队的老一辈科学家为确保官兵用药的安全性,不顾个人安危,将潜心研究的最新防治药品首先试服,最高服用剂量达到临床应用的8倍。药物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一种全新结构的创新药物往往凝聚了一批科研人员毕生的心血,这个团队主导创制的抗神经毒剂特效药,有6个目前仍为代表新药创制最高水平的新化学实体,然而参与研发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至今默默无闻,论文不能发表,成果无法署名。随着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药物研发变成既“富有”又“时尚”的时代宠儿,然而新生代的团队带头人却甘于清贫和寂寞,坚守军事医学科研阵地。63年来,面对看似无法企及的尖端医学课题,他们凭借几代人的艰辛付出,终于“登峰造极”,如堪称我国药物发展史上全新结构药物研发成功典范的抗神经毒剂特效药,“如果有一天解密,世界也会为之惊叹”;而对被学术权威警告“此路不通”的研发方向,他们依靠集体掘进,终得“峰回路转”,全球首创抗流感药物新生产工艺如此,合成全球唯一的“罗格列酮”钠盐亦如此;面对被发达国家弃之不用的化学中间体,他们独辟蹊径、巧思妙为,终获“点石成金”,如外国公司因成药性不好放弃研发的“帕拉米韦”,被他们以“三水合物”的新结构形式制成注射液,适用于流感危重患者急救,从而使我国拥有了全球最丰富的流感防控药物体系。这些无一不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胜利果实。

  向药物合成团队学习,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心不动于虚名之累、目不炫于五色之惑,身不染于巨利之诱,以超然物外的品德风范,捍卫学术净土;就是要像他们那样,怀抱天下为安的理想,饱含大爱至诚的情怀,甘于牺牲奉献,乐守清贫寂寞,以青春、用人生书写科技创新强军兴国的壮丽篇章!

  (作者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