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供应商岂能“打酱油”

28.05.2015  10:19

  原标题:药品供应商岂能“打酱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证实,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公司曾购买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违法生产的6900公斤银杏叶提取物。据食药总局5月19日的通报,包括云南白药等三家上市公司在内的24家药企,采购了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非法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

  顶着“云南白药”的金字招牌,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公司竟然购买违法生产的药物原材料,如此利欲熏心难免令人感到惊诧。但更令人感到惊诧的是,在曝出丑闻后云南白药方面不以为然的态度——面对外界质疑,云南白药方面先是表示,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从未使用过通告中所提及的银杏叶提取物,这显然是顾左右而言他,集团公司奉公守法,不代表下属子公司一定遵章守纪,而出事的恰恰是其旗下子公司。

  在证实子公司购买非法原材料之后,云南白药方面又表示,公司并不直接生产药物,这只是正常的经营贸易业务。这里面的潜台词很明显:我们买过来是什么样子,卖出去的还是什么样子,至于这东西有毒没毒有害没害,一概与我们无关。这种逻辑与奶粉出事了怪罪奶牛如出一辙,不管上一个生产销售环节是否存在问题,作为一家药品生产企业,难道购买原材料的时候从来都不需要检验吗?原样买又原样卖,这钱挣得似乎很容易,但是在加价销售的过程中,卖出去的还有“云南白药”这几个字的信誉,以此而论,这块金字招牌其实是遭到了贱卖。

  假冒伪劣药物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少中间环节供应商都有一种打酱油的心态:反正原材料不是我提供的,药物也不是我生产的,任他洪水滔天,我自闲庭信步。实际上,假冒伪劣药物之所以能一路畅通,与那些大品牌供应商有很大关系,对于下一流通环节来说,经过大品牌供应商,就意味着经过了一次检验,如果人人都抱着那种产品质量事不关己的心态,药品的实际质量如何能得到保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假冒伪劣药品不断做大的过程中,疏于管理的大品牌供应商恰恰扮演着“推手”的重要角色。

  反思此次事件,不仅应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同时有必要依照销售链条顺藤摸瓜,逐一追查各环节供应商的责任,只有确保各家企业都扎紧自家篱笆,才能不给假冒伪劣药物留下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