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强农动“三真”

12.05.2014  19:36

作者:唐园结 何兰生 何红卫 白锋哲 宋修伟 张伟宾

  “重中之重”如何抓实,粮食问题如何解决?“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如何推进,工农产业如何融合?三农工作又如何在后发中跃升、在追赶中跨越——

荆楚强农动“三真

编者按:近些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创新做法,探索经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本报2011年曾以《“重中之重”看湖北》为题进行了报道。时隔3年,湖北重农强农富农的思路更清晰,机制更完善,举措更得力,抓三农真重视、真投入、真有办法。本报今日推出《荆楚强农动“三真”》一文,供各地参考借鉴。

湖广熟,天下足。长江两岸物产丰饶,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湖北稻麦历来关乎国家粮仓。进入新时期以来,湖北三农的发展在中国更具标本意义。

在GDP增速多年两位数飙升中,湖北三农实现新发展:

——粮食没有被牺牲,2013年粮食总产达到500.3亿斤,创造了粮食生产的第二个历史峰值;

——农业没有被牺牲,201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了过万亿元,其中食品工业达到了5800个亿,成为全省第一产业;

——农民利益没有被牺牲,2013年湖北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同步增长,比上年增加1100多元,增幅超过13%;

——农村发展没有被牺牲,2013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58∶1,远低于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收入3.03∶1的水平,农村居民收入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连续4年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视察,专程到武汉和鄂州调研三农工作,对湖北的实践给予肯定,并殷切嘱托,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记者在荆楚大地上行走,映入眼帘的是金黄鲜亮的油菜花和充满活力的广袤田野;真切感受到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湖北,对三农真重视、真投入、真有办法,不仅营造出知农、谋农、爱农、建农的崭新气象,而且筑牢了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坚实底盘,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切合湖北实际的三农发展之路。

真重视 既是责任担当又是发展之要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这曾经是不少地方对三农工作的惯有思维,但湖北对三农的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而是印烙在认识里、扎根在行动中

对湖北而言,同全国一样,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摆脱贫困。湖北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挑战严峻。面对这样的省情农情,湖北怎么办?

省情如国情,强省先强农。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全省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真心重视三农发展,把建设农业强省作为刚性要求,无论工业、科技、服务业如何发达,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能动摇,农业发展的空间不能挤、面积不能少、总量不能减。”三言两语,道出了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重中之重”观。有人曾经说三农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但是湖北对三农的真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而是印烙在认识里、扎根在行动中。

思想上的真重视,为湖北三农奠定了发展总基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掌舵人,当过知青、对三农有感情“基肥”的李鸿忠,对“重中之重”是大会小会讲,一有机会就讲,他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重中之重”重在落实,挂在嘴上的“重中之重”,不是真的“重中之重”;面对投入不足的矛盾,舍得向三农投入,舍得向农业倾斜,才是体现“重中之重”;面对粮价偏低的现状,从政策上解决谷贱伤农问题,绝不让种粮者吃亏,同样体现“重中之重”;从政绩观看,农业投入见效慢,往往是隐绩,领导不一定看得到,群众也不一定看得到。但我们并不因此不干或少干,从长远发展谋局布篇,带着定力、耐力、执著力,踏踏实实干农业,更是体现“重中之重”。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那是不是农业就不重要了?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一个产业是否重要,不能仅看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要看其在全局中特别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我们农业出问题,会拖全国的后腿,影响全国的大局。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把中国建成农业强国贡献湖北力量。

认识决定思路,角度决定出路。湖北对三农的重视贯彻在从上到下,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从省委到各级党委,对于每年的三农工作都是亲自抓动员部署,亲自抓检查督促。省委书记、省长必定参加两个会,要求市州委主要领导也必须参加:一个是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一个是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现场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和干部配备等方面向三农倾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县党政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上。省委副书记张昌尔4年内先后8次走访大别山区的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每次调研,他都住在农民家里,吃农家饭,交伙食费,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

行动上的真重视,让湖北干部群众找到了发力点。连年来的重农氛围,使地方各级重农抓农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对农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上下下形成了“支农、谋农、爱农、建农”的强大合力。一些市县的领导把农业和粮食放在了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一开始是因为有要求,后来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的时不我待。”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说。“抓经济、抓发展,必须抓农业”,“抓住了农业就抓住了襄阳的根本”,已然成为襄阳最广泛的共识。枣阳市委书记陈东灵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像重视县域经济排位一样重视三农发展,像抓城建一样抓新农村建设,像抓招商一样抓农业、抓粮食。蕲春县县长赵少莲的体会是,钉子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需要一锤接着一锤钉。三农工作既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要牢固树立“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思想,真抓实干,一抓到底。

对三农工作,省里是真重视、县(市、区)是真贯彻、基层是真落实,老百姓是真高兴。全国种粮大户、武汉市江夏区安山街茅岭村粮农徐家祥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感慨连连:“我现在种粮,国家补贴不算,区里还有种粮大户良种扶持每亩30元,农业部门长年有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政府不仅全程帮助办理流转土地手续,还投入10多万元将我的100多亩低产田进行了改造,我觉得种粮越来越有奔头了。

真重视,不仅是责任担当,也是从省情出发的发展智慧。农业大省现实决定了农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凸显了发展的难题和工作的难度,但也指明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和任务,昭示了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选择和优势。在湖北看来,三农发展存在的各方面难题并不是“包袱”,而是优势。是传统优势、后发优势,未来也一定能转化成竞争优势。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湖北坚定了向农业强省冲刺的信念。围绕农业强省,湖北自觉主动、有力有效地抓粮食;有了粮食,城乡居民饭碗充实了,而且农产品加工业也有了“粮食”,工农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迈出了新步伐;紧接着,新型工业化又预示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前景。

这一切,都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来保障、以强农惠农富农为依归,从而让产业获得永续发展的持久动力,让乡村焕发祥和文明的生动活力,让农民拥有富裕幸福的生活能力。这就是湖北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国前列的愿景图和路线图。

责任担当、发展之要,这是湖北对三农真重视的动力之源和底气所在。

真投入 既抓重点领域又抓机制保障

——三农工作不好做,面广人多基础弱。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让三农真正有起色、见成效,没有投入不行,投入少了还不行

湖北三农工作有优势、有基础,但要想真正把优势变成胜势,正如一座大厦的崛起,要一砖一瓦地加盖,要真金白银地投入。这不仅考验着湖北发展三农的决心和信念,更考验其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源的发展智慧与战略安排。

作为一个典型农业大省,湖北财政状况并不宽裕,但是对于三农支出,湖北总是全力保障,在重点领域的投入更是大手笔,并建立起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4年省级农林水事务预算支出就比上年增长22.7%。

投入,必须从三农最核心、最重要领域入手。粮食是湖北既关乎国家安全,又兼顾自身发展需求的核心产业。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北每年除了自身消耗420亿斤外,还向国家贡献60亿斤左右。“在湖北看来,这不仅是一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的政治担当;而且也是一个现实任务。”湖北省副省长梁惠玲对粮食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目前,湖北全省粮食将进入紧平衡状态,到2020年,全省人口将增加300万左右,增加粮食需求20多亿斤。为此,湖北的目标已经锁定为“在中国人饭碗中增加湖北粮的分量”。

在‘十连增’的基础上再求突破,湖北拿出了真金白银,强化了农田水利建设、坚守耕地红线、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产品加工、创建服务三农平台、抓好三农干部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六大硬支撑。”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农办)主任刘兆麟介绍说。

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抓粮食,离不了农田水利支撑。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到大旱时,湖北省委、省政府都会采取“高价买粮”的举措,不惜一切代价,不吝惜抗旱资金,确保粮食丰收。近几年,湖北以增产100亿斤产能为目标,平均每年投入80多亿元进行国土整治,已连续投入近500亿元。2011年春夏之交,江汉平原遭遇特大干旱,洪湖干涸露底,为确保水稻及时栽插,仙桃市大规模实施三级提水调水,在浙江生产的水泵来不及喷漆就直接拉了回来,加入到田间地头提水抗旱的抽水机大阵;2013年7月,荆州市扬程115米,从长江4级提水,让5.63万亩农田得到了浇灌,仅此一项,就累计耗费人力、物力、财力1.3亿元。2014年,全省240亿元总投资计划输血到水源工程、防洪工程、农田排灌设施等多个方面。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水稻“单改双”是湖北粮食增产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发展避灾农业的有效途径。而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是扩大双季稻面积的关键技术措施。据测算,水稻“单改双”每亩可增产450斤左右。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告诉记者,湖北将在五年的时间投入3亿元,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单改双”,今年,全省力争集中育秧供秧面积达300万亩以上。

有了集中育秧,农民不再怵种双季稻。”监利县委书记董新发向记者介绍,监利县积极推广福娃三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育秧工厂”发展模式,近两年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2亿多元,建成育秧工厂28家,整体供秧能力达120万亩,机插面积可实现50%以上。京山县“周和明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秧苗还未出棚,就已销售一空。这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的全程社会化托管服务,彻底改变了弯腰种稻的历史。”京山县县长周志红介绍说。

投入,必须在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感受最直接的民生领域见效。能不能让农民在家门口把婚育证件、建房办证等关系生产生活的事给办了?农民的这个愿望,成为了湖北今年“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的初衷。据介绍,为把该项活动做好做实,湖北整合省直相关部门有关项目资金共计19.8亿元。

宜昌市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载体,开通“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电子平台装备率达到42%。在便民服务模块设置一站式服务,将计生、国土等100多个事务办理单位统一接入电子政务专网,将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45项审批及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变“人在路上跑”为“事在网上转”。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支书代圣元说:“村民不出村可以缴纳各种费用、存款取款转账及刷卡消费、领取社保金及各项惠农补贴、办理准生证等相关证件。

走进远安县洋坪镇,记者看到的是“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在投入上,县财政每年对村补助5000元,镇财政配套5000元以上,专门用于村级环境卫生日常运行及管理。远安县委书记周正英介绍,目前,全县103个村共聘请保洁员355人,形成了人人参与、村村有保洁员的运行体系。

鄂州市市区两级财政对每个行政村每年补助10万元,用于村级集体公益事业。鄂州市市长叶贤林说,要带着真感情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需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应城市委书记徐长水说,根据民意调查,应城市投入资金2.051亿元,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建设、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工程。

在湖北农村,更多投入惠及民生领域:2013年,落实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亿元;在全国率先出台村卫生室基本运行财政补助政策,各级财政对村卫生室和村医的各项补助(补偿)资金达到17亿元;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大病保障工作,在全国率先将22种重特大疾病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补偿水平提高到不低于70%;拨付资金55.8亿元,支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投入,还要从提升产业效益的环节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既是湖北强省富民的重要途径,也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支撑,更是全局工作的突出亮点。

2013年,湖北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1,其中食品加工业达到5800亿元,在全省的所有产业中,其产值增幅最高、就业人数最多、税收也最大,成为湖北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有“鄂中粮仓”美誉的钟祥市,现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5家,去年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50.05亿元,计划今年达到320亿元,明年有望实现400亿元目标。“之所以出现这种可喜局面,财政的调度资金支持起到了关键性引导作用。”钟祥市委书记马朝晖说。

黄冈市则把农产品加工业的项目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打破地域、流域、产业、身份界限,大力推进中央、省惠农政策的项目化和项目的具体化。市委书记刘雪荣说,去年,全市完成农业招商引资项目85个,总投资289.67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财政周转资金2.25亿元,同比增长42.2%。

记者从湖北省财政厅了解到,2010年,湖北省财政建立了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度资金,以后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30亿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园区的重点企业发展,年初借、年底还,循环使用。对省定“十二五”期间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重点培育企业,每个企业每年可以得到财政调度资金3000万至5000万元的支持,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每年省财政还安排资金,奖励抓农产品加工工作突出的县市。

投入,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湖北建立了“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项目竞争优选机制,积极推进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由县级根据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不仅仅是总量的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和带动作用也在不断改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四两拨千斤”,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一些地市实现了财政支农的大幅投入、持续投入。荆门市每年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比重都超过了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财政三农投入的增幅都超过了农业增加值的增幅。市委书记万勇、市委副书记周松青告诉记者,作为湖北三农问题的“试验田”,荆门市在支农金融机制方面,开展了“担保零收费、利率零上浮、服务零距离”的中国农谷惠农创业贷试点,重点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宜昌市市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翻番,其中农业产业的投入就达1个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财政资金的使用同样也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的进入,群众的援助支持是其中重要部分。“挖万塘”、“洁万家”活动中,全省筹资163.95亿元,其中社会捐资30.45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是湖北大冶人,他孝敬母亲的5000块钱,也被老太太全部捐给了“三万活动”挖堰塘。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是全县最偏远的村,全村121处塘堰由于年久失修大都淤塞。“挖万塘”工作组进村后,村民李世家老汉邀请湾里有威望的李世林、李世秋、李世和、李世兵4位老汉,每人捐出养老金1万元,资助村里挖塘。义举感动了湾里人,大家踊跃捐资近20万元。

投入,还离不了感情“基肥”。“做三农工作的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带着感情为农民服务,就像农村种地前,先要施一遍基肥,再播种浇水一样,所做的工作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润物无声。”李鸿忠书记的“基肥”原理,形象阐述了投入感情服务三农的重要性。

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办事处的计生管理员王琴告诉记者:“村民经常需要办理一些事情,都找我们全程代办。”她觉得,就是在为村民办理这样一些事的过程中,才真正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

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我希望农技干部能够积极有为,勤到田头指导服务,给我们多解决一些种植难题。”沙洋县农技干部李轩智在下乡日记中这样写道,勤下基层让他更懂得了换位思考,尊重农民的选择权,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

最美农技员”、已故安陆市植保站站长周小贺就是为三农投入感情“基肥”的践行者。他视农民为父母,视庄稼为黄金,被孝感市委书记陶宏称赞为——用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铮铮誓言,谱写出了一曲至真至纯的三农大爱。

做群众工作,不仅仅是党员干部接地气、转作风的机遇平台,更是我们宣传惠农政策、了解基层利益诉求,掌握群众改革预期,凝聚民心民意的‘前沿阵地’。只有从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咸的平实生活中汲取基层养分,才能更好地读懂执政为民的深刻主题,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群众对于改革的真切心声。”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深有体会地说。

真有办法 既契合发展实际又释放改革红利

——办法总比困难多。“晒三农成绩单”、“四个一批”、“三万活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都彰显出湖北践行“重中之重”的特色和成果

重农机制是三农工作的生命力。在湖北三农改革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尊重农民的选择权,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体现了湖北对三农工作的认识高度、深厚感情和科学机制。深化三农领域改革的节奏和步调,只有与三农事业发展的丰富实践高度融合,才能迸发出蓬勃的活力,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和市场红利。为此,湖北探索实践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做法,其中有四点最具代表性。

办法一:晒成绩单,以制度保障调动干部投身三农的积极性。

做好三农工作,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干部。要想调动更多地方干部“重农、谋农、爱农、建农”的热情,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建立相应的干部任用选拔考核机制,解决他们“怎么干”、“干好了怎么样”的问题。

在激发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上,湖北的做法除了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领导机制外,重点创新了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从2010年开始,湖北建立起县(市、区)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机制,每年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县(市、区)三农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排位,公布考核结果,所晒“成绩单”作为县(市、区)领导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这一考核机制成为湖北推进三农发展的有效抓手,各市县对考评结果就像关注县域经济排位一样重视。”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说。今年初,咸宁市分解细化三农工作各项任务指标,健全县乡村三级考评体系,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乡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各级各部门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热情,提升推进三农发展的合力。

晒成绩单,对我们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沙洋建立了干部网上实绩档案,实行“日记载、月积分、年考评”,将工作日志考核结果与干部综合考评结合,促其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全县103名乡镇和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381名党政领导班子副职、1250名机关干部全部纳入考核管理范围。

办法二:“三万活动”搭建了助农爱农的舞台,畅通了干部沉下去、做实事的渠道。

新的考核机制的建立,调动了干部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但是如何服务,从何入手,却是困扰许多机关干部的难题。四年来,湖北连续开展了四轮“三万活动”,从“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到今年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每年一个主题,次次都切中农民的实际愿望,干部工作也有了抓手。

今年“三万活动”的主题是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全省统一展开。在“规定动作”外,湖北省在本轮“三万活动”中,还增设了“自选动作”,要求进村干部围绕当地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办好实事。

与农民群众打交道就是要心贴心,只有想老百姓之所想,多办实事,群众才会理解你、支持你。”汉川市田二河镇镇长助理刘爱平这样说道。

活动的实质,就是以群众路线活动的方式实现‘以城带乡’。”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说,“三万活动”推进了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便捷了村民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三万活动”接了地气,对群众投入了真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以至于村民在有困惑、有难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三万工作队”。

办法三:“四个一批”修炼三农发展内功,成为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砝码,让更多人“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

三农发展要靠投入、要靠政策支持,但是从长远来看,关键是要提升自身的实力、竞争力。“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是农业产业链条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头戏’。”李鸿忠说,要把这部“重头戏”唱好,要有好的演员、好的道具、好的舞台。好的演员就是龙头企业,好的道具就是优质农产品,好的舞台就是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

从2009年开始,湖北提出并着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四个一批”工程为湖北农业带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无限活力,湖北农业正以昂扬的态势驶上“湖北生产”携手“湖北加工”的双快道。对于重点培植企业,湖北省政府一家安排一个“保姆”,即一个省直部门对口服务;对于业绩突出的企业,隆重召开新闻发布会;为促进企业提档升级,还在每年一次的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会议上,亮出“四个一批”工程的发展情况。各市县也如此这般,农产品加工业就被激活了。“政府发挥引导作用,让企业受重视、有位次、有荣誉、有奖励,来调动企业积极性,越往后开花越多。”仙桃市委书记冯云乔信心满怀地说。

近几年来,湖北全省各县(市、区)形成了你争我赶、抢前争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热潮,“培育大龙头、打造大链条、网络大基地、创建大品牌”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襄阳201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襄阳市农委主任李光河告诉记者。

如果把我们建设农业强省比喻成一辆汽车,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带动农业发展的‘发动机’,车厢里装的是农业现代化。”张昌尔形象地告诉记者,湖北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将持续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湖北农产品“走出去”力度,让更多的人“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

办法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产权活起来了,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农村才能发展起来。

推动三农发展,从根本上而言,还是要调动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星火,正在点燃更多农民的财富梦想。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说:“只靠‘多予’,农民是富不了的,真正让农民富起来必须在‘放活’上做文章。”为盘活农村产权,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2009年4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有效配置,农民手上的资产可通过交易所挂牌交易,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林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等方式,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至2013年底,武汉农交所共组织各类农村产权交易1669宗,交易金额99.69亿元,涉及农村土地面积98.16万亩,联合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民生村镇银行、汉口银行、民生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为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发放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11.47亿元,惠及16万农户。

襄阳市则重点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使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筹资、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等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襄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忠说。

以土地资本化为重点,以农村土地银行为突破口,推行农地产权的资产化、股权化和市场化。地处孝感市孝南区的湖北春晖集团探索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春晖模式”、被誉为“现代农业一面旗”。全国人大代表、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告诉记者,公司将大力发展农村“土地银行”,鼓励农民将土地股本分红存入“银行”,并给予其17%的年收益率,可循环存取。

办法总比困难多。“晒三农成绩单”、“三万活动”、“四个一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彰显出湖北践行“重中之重”的特色和成果,焕发出湖北三农事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天下大利必归农。”一百多年前,主政湖广的洋务名臣张之洞曾发出这样的呐喊。如今,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湖北矢志坚守践行“重中之重”,以“真重视”“真投入”“真有办法”的“三真”精神和气概,合力共筑“强美富”,不仅切实扭转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窘迫局面,而且驶上了“农民真有盼头、农村真有前途、农业真有希望”的康庄大道,谱写了一曲荆楚强农的时代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