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炉的炭火用水浇灭 郑州又一铁路工种消失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一川 通讯员 陈有会 文图
9月12日,看上去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对于郑州铁路局来说,却有一个岗位是值得纪念的节点,这天,局管内最后一趟无空调绿皮车6901/2次列车正式退役,随之,在郑州铁路局管内,列车供水员这个岗位也成了消失的工种。
坚守到最后一趟车、最后一个告别列车供水员岗位的是郑州客运段日照车队供水员崔其刚。1966年出生、1990年参加铁路工作的崔其刚,先后担当新乡至宝鸡、北京等方向的十多个车次列车,任供水员25年,有着丰富的供水经验。9月12日18时24分,当洛阳至新乡的6902次列车终到新乡站,崔其刚把茶炉的炭火用水浇灭,他这个供水员的使命正式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台。
按照规定,在列车始发前,供水员要做到“三满一开”,即每个车厢的水包、暖瓶和茶炉的水要灌满并保证是开水。在以往,每趟列车一般都是配备两名供水员,因为该列车只有6节车厢,所以就崔师傅一名供水员。一茶炉水烧开,需要40多分钟,因此,要做到“三满一开”,他必须在列车开车前提前2小时进入工作状态。6901次列车在新乡始发是5时36分,他凌晨3点多就得到岗位,在茶炉前,他先点燃报纸、报纸上裹上厚纸片塞进炉堂,再加劈柴,劈柴引燃后加炭块,然后关上炉门,让烟筒往上拨火焰。瞬间,狭小的炉房和列车通过台,就到处弥散出煤灰,一会捅火,一会加煤,一会擦汗,一会汗水和煤灰混在一起,他脸上也是“黑迹斑斑”。面对炉膛内喷射出来的热浪,他浑然不顾。“炉火旺不旺,全靠炉前功。”崔师傅讲起“炉经”头头是道。开水还没有出炉,他的上衣就湿透了,就像被水浸泡了似的。“现在很多人都有‘三高’,我是‘三多’,每天流汗多、饮水多、走路多。”崔师傅笑言。
9月12日13时20分,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是经过一上午的暴晒,在洛阳返回新乡的6902次列车上,仍然感到很热,崔其刚用茶炉把水浇开,接入专用水壶后,再用小推车送到各车厢,灌入各车厢配备的水包,供旅客自己接用。在送水中,他一边提醒旅客注意安全,一边不时擦拭脸上汗珠。在大保温茶桶边,揭盖、提壶、倒水,看他一气呵成,轻松自如。在接送开水时,由于车辆运行中的晃动,洒落的水常常滴到手上。滚热的开水有时会烫出泡来,而且挨烫的事经常会遇到。“如今我的手皮厚,这样的烫对我没感觉,只要不烫着旅客就好。”崔师傅自信地说。
在暑期,车上的学生比较多,因为车上没有餐车,吃泡面的人也多,所以旅客用开水比较比多,崔师傅既要保证把水烧开,还得防止开水烫伤确保他们的安全,所以他站在茶炉门前,一一帮助他们把方便面泡好,不允许他们自己接水。“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作品牌来经营,你的每一次亮相、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上面都标志着你自己的logo。”这是崔师傅喜欢的一句话,为此,他常说,自己跑每趟车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车上的每位旅客不仅都能喝上水,而且要不间断能喝上开水,他给自己供应的开水起了个名字,叫“暖心水”。
如果把日历向前倒翻3年多的2014年7月1日,可以发现一条新闻,这天,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趟跨局非空调绿皮车——2191/4次列车,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将接力棒交给空调列车。3年3个多月后的2017年9月12日,作为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趟管内非空调绿皮车也退出历史舞台,至此,为郑州铁路局绿皮车时代画上一个永远的句号。
曾经获得过原铁道部红旗列车的6901/2次列车是由新乡开往洛阳的慢车,已经40多岁,40多年来,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但是该列车逢站必停,最低5毛的票价一直未变,用燃煤烧炉子烧开水的传统没有变。在夏季,热浪滚滚,酷暑逼人,动一动都是一身汗,然而,列车供水员仍然要在50多度的茶炉旁添煤、桶火、续水、接水、送水,保证每位旅客杯里水不断。
9月18日,年过半百的崔其刚和其他同行正式由供水员改职为列车员,虽然还是值乘6901/2次列车,但是再也不用烧炉子了,再也不用推着大水壶往返各个车厢了,他只负责服务好自己车厢的旅客了。
非空调绿皮车曾是中国铁路客运的主力,深绿色车身,最低廉的票价,给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行进中的深绿色,与非空调绿皮车唇齿相依的列车供水员岗位,曾经为无数旅客送去了一杯杯甘甜的开水,送去一声声温馨的问候,送去一缕缕难忘的记忆。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