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脱贫路上风光无限

07.09.2016  08:07
      “俺今年在大棚里种了西瓜和豆角,第一季就卖了6000多元,可看到脱贫的希望了!”9月1日,范县杨集乡凌花店村贫困户于月明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于月明在“盛世精准扶贫就业基地”种起了瓜果蔬菜大棚,基地负责提供种子、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预计每个大棚年收入可达1.3万元。

        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90%以上耕地和人口位于滞洪区和黄河滩区,有贫困户1.3万多户、贫困人口超过4万人,“贫困”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在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范县突出精准施策、产业引领,做到县有产业园、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于月明所在菱花店村的土地流转到了“盛世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村里50多户贫困户全都种起了瓜果蔬菜大棚,通过产业发展今年有望实现整村脱贫。

        驱车在范县大地,一路田园风光,一路水天相接,一路特色产业,这是一条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的路,也是一条走出贫困、拥抱明天的路。

        1、精准发力夯实脱贫根基

        “春节过后精准扶贫任务刚布置下来的时候,县里一连几场考试,一下子让大家进入了工作状态。”范县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难掩心中激动。

        第一次考试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范县县委书记王秋芳现场出题,围绕“精准”二字,有关县级领导干部、全县扶贫驻村干部纷纷上台,就所包乡镇、村的贫困人口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措施等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王秋芳对大家提出要求:“全县要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成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精准扶贫先精准识贫。范县不仅实行县级领导分包贫困乡镇,还选派158名优秀县直部门干部任第一书记进行驻村帮扶,以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为抓手,乡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按照贫困户退出和识别标准进行复核,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的工作方法,确保贫困户、贫困村识别公平、公正、公开。

        精准扶贫需因户施策。范县充分发挥贫困村、贫困户主体作用,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帮扶作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类制订精准脱贫计划,一户一策、一户一扶。在扶持项目选择上,结合当地实际及贫困户自身意愿,做到既解决贫困户当前困难,又实现长远稳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安排养殖业、种植业等增收致富项目,对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对临时因灾因病返贫的实行政府救助或社会资助,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救助式扶贫,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瞄准靶心、精确无误”。

        2、兴旺产业打造脱贫“利器”

        8月1日,范县白衣阁乡、杨集乡、辛庄镇的精准扶贫就业点同时开业。这三个就业点都是以服装加工为主,与省服装行业协会“巧媳妇精准扶贫工程”共同兴办,解决了当地近600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问题。

        从今年6月起,范县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就业点建设,构建“来料加工点+来料加工经纪人+低收入农户”发展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扩大增收途径,实现永续脱贫。目前,范县第一批建成扶贫就业点115个,可带动5000多人实现脱贫。

        为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范县加大了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扶贫实际情况,杨集乡开展了电子商务和养牛创业培训班,王楼镇开展了保育员培训班,高码头镇开展了烹饪、种植技术培训班……今年以来,范县共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1200多人。

        扶贫开发,产业为基,产业兴则民富。按照“引导不强制、扶优不扶懒”的原则,范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合作经营为依托,采取政策促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的方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近年来,范县规划建设了稻作区、旱作区、黄河滩区三大特色产业区。稻作区充分利用废旧坑塘、低洼易涝地和稻田水面资源,推广稻鳅共作、莲鳅共作、泥鳅养殖等种养模式,发展莲藕种植5万亩、水产养殖3.2万亩,稻鳅共作、莲鳅共作3.8万亩;旱作区发展双孢菇、蔬菜等特色高效种植1.5万亩;黄河滩区则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壮大养殖规模。

        “一个园区引领一片、一个专业合作社服务一业、一个典型带动一方。”目前,范县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园区星罗棋布的局面,培育出18个县定特色农业园区、8个市定高效特色农业园区,发展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开发绿色稻米20万亩、有机稻米2万亩。范县大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万亩莲藕基地获得“绿色产品”认证,“黄金鳅”通过韩国注册,填补了我省水生动物养殖国外注册的空白……据不完全统计,特色产业园区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6780户,户均增收5600余元,成为脱贫致富的“利器”。

        今年,范县还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依托陈庄莲藕、杨集泥鳅、高码头食用菌、滩区瓜果蔬菜种植等,引导每个乡镇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园,建立一批扶贫产业基地,使基地成为贫困户的就业平台;同时,探索“寄养”养殖、“五保”种植等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和木材加工业,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

        3、  “绿色桥梁”拓宽脱贫天地

        8月9日,范县“最美荷花季”乡村旅游月启动,文化旅游产业在火热的季节盛开。

        荷叶田田、荷花初绽、鱼戏水中、鸥鹭成行……走进范县陈庄镇中原荷花园,宛如步入江南水乡。“政府通过引进观赏莲藕品种,完善停车场、公路、木栈道等基础设施,已经把万亩荷花园打造成范县乃至濮阳的文化旅游品牌,游客的大量涌入势必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陈庄镇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日益壮大,昔日穷乡僻壤变身旅游景区,群众尝到了甜头,生活也有了盼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扶贫机制。

        荷莲文化只是范县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剪影;如今,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板桥文化等竞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范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着力点”,科学设计、精准规划,着力打造“一带、三区”旅游项目,即黄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毛楼生态旅游区、万亩荷花园观光区和名泉温泉度假区,打出了“北国江南、生态范县”文化旅游品牌。

        紧紧围绕旅游需求、服务、经营等要素,范县切实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形成链条式产业体系。围绕板桥文化,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打造的42集电视连续剧《县令郑板桥》即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原荷花园围绕莲藕产业开发藕粉、莲心茶、荷叶茶、莲子面条等,初步形成了集种植、管理、采藕、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创业、就业。

        今年以来,范县进一步加大政府管理力度,对全县旅游标识进行统一设置,对通往县城、景区主要道路沿线实施洁化、绿化和美化工程,完善景区内人行便道、照明绿化、休闲购物等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目前,范县已建成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0余个,涉及种植业、林业、水产养殖等多个产业,其中,望水湾渔村、黄河明珠生态园等4个园区荣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

        “范县将紧紧围绕‘城镇引领、工业主导、农业固基、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亮点,架起脱贫致富的‘绿色桥梁’。”范县县长赵丽玲说。

        脱贫攻坚,无限风光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