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盗墓笔记》遭批评:太商业没有艺术性

11.08.2014  13:32

诞生于民营剧团,没有明星加盟,舞台剧《盗墓笔记》的市场效果却令人震惊:大批20多岁甚至年纪更小的观众蜂拥而至,观剧时阵阵尖叫堪比明星演唱会,全国巡演走到哪里火到哪里,还由此衍生出一个新词“粉丝话剧”。据出品方上海锦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统计,一年来,《盗墓笔记1》全国演出77场,总票房达3500万元;《盗墓笔记2》在沪演出45场,票房达2000万元以上。

然而,这部粉丝追捧、票房极佳的舞台剧,却遭到了一些批评,主要集中在“太商业没有艺术性”、“没有戏剧精神思想内涵”等方面。近日,上海主流戏剧界的十多位专家学者首次为 《盗墓笔记》开研讨会,探讨该剧得失与优劣。

线上线下营销颠覆传统

盗墓笔记》是网络作家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小说共8本,讲述了充满探险与悬疑的盗墓故事。去年锦辉传播买下版权并将《盗墓笔记1》搬上舞台,迅速火遍全国。导演刘方祺介绍,舞台剧浓缩了小说情节,强调人物主线。为了还原书中奇幻场景,还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求震撼视觉效果。

同时,舞台剧《盗墓笔记》的营销方式也颠覆传统。剧组建立了微博、微信等官方平台,不仅方便与年轻观众互动,也从中吸取观众的意见进行修改。线下,剧组还曾举办《盗墓笔记》篮球赛,吸引粉丝前来观看。

盗墓笔记》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很多观众从外地飞来,拉着拉杆箱进剧场。我每天都能接到观众电话,问有没有票子,要买最贵的……”人民大舞台总经理张耀明说。更让人惊喜的是,许多从未接触过戏剧的年轻观众,因为舞台剧《盗墓笔记》走进剧场,由此爱上戏剧艺术。

多元是市场最健康状态

一边是巨大的票房盈利,一边却遭到剧评诟病。锦辉传播选择迎合观众,甚至在宣传单上印了这样的口号:“没有舞台艺术的一台粉丝剧”。锦辉传播负责人孙徐春表示:“只要有市场需求,我觉得没什么不能做,是话剧、舞台剧还是一场秀,我认为没多大关系。我们是商业戏剧的制作机构,就是要通过产品取得更多商业价值。

研讨会上,青年编剧夏天珩率先表达传统从业者的反省:“如果说,我们再三强调艺术审美有多高,品位有多高,但我们观众不进来,这只能是自娱自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负责人杨绍林、喻荣军也对锦辉的定位给予肯定。“我觉得戏剧市场最健康的状态应该是多元的。”杨绍林说,“《盗墓笔记》立足于票房、立足于市场,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必须得走的路。”

许多专家认为,和日前遭遇笑场的经典话剧《雷雨》相比,《盗墓笔记》虽然还显粗糙,却充满生命和活力。因此,戏剧创作者需要了解观众、与时俱进。导演刘方祺介绍,《盗墓笔记》还计划做五到六部,可以把小说故事讲完。“也许到《盗墓笔记》最后一部,可以到奔驰文化中心,在一万人到两万人的剧场里面呈现这样一部舞台剧,做到让舞台剧和秀更好地融合。

粉丝效应能否一直持续

这是否意味着舞台剧《盗墓笔记》就大获成功了?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石俊指出:“充其量只能说在成功的路上。《盗墓笔记》 才演了七八十场,像美国真正成功的商业戏剧,至少演一千场到八千场。随着系列剧一路做下去,观众会成长,要求会变高。粉丝效应是否能一直持续?第五部、第六部是不是能在票房上翻几倍?

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提出,《盗墓笔记》的演员基本功还要加强,像台词功底等,至少要达到专业水准。参加研讨会的小粉丝臧雍娥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看《盗墓笔记》这么多场以后,觉得除了开心、快乐之外,还希望它能给我的生活再带来点什么。希望制作方不仅仅关注市场,更能对我们有一些引导,包括怎么继续看话剧、继续欣赏小众文化。不要觉得粉丝都是肤浅的,沉淀以后,我们都会成长。我们年纪上去的时候,很多东西在我们记忆当中会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