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推出贺岁片 业内评价两极化
这样一个热门大IP改编成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无疑具有粉丝上的先天优势,但是在题材上也有硬伤。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海报 资料图片如今国内电影市场一片大好形势,大IP、小IP都会被改编成电影捞票房,所以当热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团队去年透露将拍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圈内太多的关注。可这部由“舌尖”团队打造的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本月7日公映之前,却意外带来不少争议。
昨天下午,该片在南京举办提前点映场,邀请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观影,无论原先看不看好,没有一位观众提前离场。相反,随着一道道美食的展示,此起彼伏的是喊饿的声音。影片结束后,观影感受更是两极化,有人欢喜,决定请吃货朋友一起再看一遍;有人无语,不理解要进电影院看这样一部可以在电视电脑上免费观看的纪录片是为什么。
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南京点映 惊艳
吃饱了去看会疯,饿着肚子去看会出人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今已经拍到第三季,忠实粉丝也越来越多,虽然很多人哭着喊着看得好饿,各种看得到吃不到好虐……但还是每集必看,有人还反复看。这样一个热门大IP改编成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并将于2016年1月7日在全国院线开席上映,无疑具有粉丝上的先天优势,但是在题材上也有硬伤。
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管这部纪录片多火,都没办法完整讲述一个好故事。没想到,“舌尖”团队最终却选择了直接把纪录片这种形式搬上银幕。
昨天下午, “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这部“纪录片式”大电影,在南京举办提前点映,却获观众称赞“惊艳”。
纪录片当然没有什么过硬的故事,但是银幕上外焦里嫩的烧鹅、熏香四溢的腊肉、汁液喷涌的汤包、浓郁东北风情的手把肉……让不少南京观众感叹:“这哪是看电影,分明是一场吃货与吃货的相逢盛宴,整个影厅里都是轻声细语“哇……好饿……”的声音。甚至有影评人称:“《舌尖上的新年》是部有毒的电影,因为吃饱了饭去看会疯,饿着肚子去看可能会出人命……”
影院观点 保守
大片云集的贺岁档,多少观众会掏钱看?
既然电影口碑不错,这部电影是否会成为贺岁档的一匹大黑马呢?
昨天,记者采访了东方院线副总经理陈卫,没想到,这位资深圈内人对此却持保守观点。“其实从影院角度来说,之前并不是十分看好这部片子,毕竟题材有局限性。而且眼下大片云集,有多少人会掏钱进影院呢?”
不过陈卫也告诉记者,鉴于点映口碑很好,东方院线旗下影院暂定目前每天给《舌尖上的新年》排3到4场。
此外,陈卫还为现代快报独家解析了“舌尖”这类纪录片题材的电影前景,在他看来,纪录片这类题材做商业电影必然处于尴尬境地,想要票房大卖,其实可以从几方面入手。“第一,岔开大片云集的档期,选择淡季上映;第二,做差异化营销,不要和普通电影一样把所有院线都覆盖,选择一两家集中好好做,有可能出现饥饿营销;第三,也可以跟当地影院周边商家特别是饮食类商家,做一个互动,吸引观众。”
业内分析 两极化
点赞方——
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细分市场看准吃货影迷
“舌尖”系列纪录片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这也让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从一开始就受到部分影迷的期待。
在影评人阿麦看来,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还具有两大优势。第一,用纪录片的创作优势来做电影。第二,1月7日上映的这部电影原本就是奔着春节来的,电影里的年味,会让观众产生共鸣。“仔细想想身边,还有多少人费心费力过年,太多人只是简单的一个电话,在高档酒店订一桌年夜饭……《舌尖上的新年》里,远在家乡的老人,亲手烹制各种美食,等待着远方的孩子归来,一家人吃一顿年夜饭……这才叫年味儿。”
差评方——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急功近利迎合市场
《舌尖上的新年》并不是国内上映的首部纪录类电影,更不是首次由电视热门节目转换为电影,《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都曾经做过大电影,虽然口碑有好有坏,但毕竟在国内票房市场捞过金。但是对于“舌尖”改编成电影,一位业内人士却表示自己并不看好。
“从粉丝角度来说,基础其实比舌尖要牢固。粉丝会花钱去看明星,但是粉丝会花钱去影院看一部纪录片吗?”这位业内人士表示怀疑,而且在他看来,舌尖团队并不是在做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是在迎合当下的市场,有点急功近利了,所以在票房上,风险很大。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