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思想上的悬崖:27个“悬崖村”脱贫大决战蹲点调查

15.06.2017  10:52
编者按:在历史上,四川既有“天府之国”的千年美誉,也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慨叹。如果说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之称,四川盆周山区则是“蜀道难”的主要分布区域,这里集中了四川绝大部分高山贫困村。有的建制村内自然村落零星分布,存在因地形条件特殊,被群众称为“悬崖村”的自然村和聚集点,属于脱贫攻坚主战场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也是各级干部立下“军令状”必须限期攻克的堡垒。

  半月谈记者最近奔赴四川盆周山区14县(市区)27个“悬崖村”实地调研发现,各地以滴水穿石的拼搏精神,勇攀悬崖高峰,一村一策,闯出一条条精准脱贫的成功路子。

村民将通信电缆背上“悬崖村” 刘坤摄

  听,峭壁上传来笑语欢声

  ——27个“悬崖村”脱贫大决战蹲点调查(上)

 

  四川盆周的秦巴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连片贫困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分布着大量“悬崖村”,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眼下,一场脱贫攻坚大决战在这里打响,当地干部群众表示,山高没有志气高,崖深没有功夫深,只要苦干实干,再高的山也阻不了脱贫的路。

  “产业脱贫,一户都不会少”

  大小凉山位于横断山系东侧,山高谷深,大渡河、金沙江及其支流切割出四川最密集的高山“悬崖村”。这里70%的土地属陡坡地,其中40%左右的土地挂在30~50度的陡坡上,贫困发生率达21.4%,是四川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连片贫困山区。

  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地处大凉山古里大峡谷深处。山腰上的勒尔组,位于海拔约1400米的悬崖上,与谷底垂直落差近800米。

  半月谈记者沿着几乎垂直的钢梯,手脚并用,向勒尔组攀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诗句在耳边回荡。沿途所遇,有身体悬空改造钢梯、铺设光缆的施工人员,还有背着货物、负重上山下山的村民。

  3小时后,勒尔组的房屋出现在眼前。虽还多是土坯房,但墙上“银行代办点”“彝家旅游示范户”等标志,显示这里正发生巨变。

  为增收,43岁的阿用莫果开设了小卖部;贫困户莫色达铁,新栽核桃树50多株,养殖山羊10多只,母猪产下7只猪仔……这个曾让人揪心的“悬崖村”,决战贫困一年多来,钢梯取代了藤梯,医疗点、幼教点、4G信号等纷纷进驻。

  乡长阿子阿牛说:“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已在全村落地,补助农户嫁接和新栽核桃树3万多株,25户种脐橙7000株,37户养山羊300多只。产业脱贫,一户都不会少。”

  位于小凉山地区的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全村102户中不少分散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上有壁立千仞的绝壁,下临奔流不息的大渡河。精准扶贫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已让72户村民迁入河谷村庄。通过种老鹰茶、花椒、啤酒桃等经济林木,兴办竹鼠养殖场、农家乐等产业,2016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8650元。

  胜利村支书王勇指着陡峭的悬崖告诉半月谈记者:“这里将建一座玻璃观景平台,打造大峡谷桃花源,依托村里的中国铁道博物馆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村子的未来将更美好!”

  “有了这片核桃林,好日子才开始呢”

  小山连大山,前山靠后山,明山套暗山,近山接远山,这是半月谈记者在秦巴山区采访最直观的感受。

  川东万源市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当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发动“万源保卫战”。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实施精准扶贫两年来,4.3公里的环村水泥公路一举建成,连通了全村11个组。路通百业兴,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致富产业快速崛起,全村已发展农业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5个、农家乐3家,覆盖所有贫困户。

  “我不愿意把穷皮皮背下坑埋在土里,死了后装在棺材里,别人会嘲笑我,说那人是穷死的哟!”75岁的贫困户毛朋凯说。他在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养猪、牛、鸡,已迈上脱贫致富之路,最近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

  “一不等二不看,两横一竖就是干。我们不仅全面改善了山区基础设施,而且一户一策,精准用力,激发了每一户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驻村第一书记常艺螣说。

  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通江县,是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前是悬崖后是坎”的通江县瓦室镇鹿鸣村,贫困户景文瑞讲起家人的遭遇:“我家属2014年放羊,羊子把她拉下了悬崖,摔断了腰,住院两个月,花了5万多,全家成为贫困户。”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和养殖扶持,景文瑞家去年底脱贫。“两年来,我在山坡上栽了近40亩核桃树。有了这片核桃林,好日子才开始呢!”景文瑞笑着说。记者在鹿鸣村看到,全村已建成核桃产业园、生猪合作社,今年将实现整村脱贫。

  “我们有信心把光棍村的帽子也摘了”

  赤水河畔的四川古蔺县,是乌蒙山连片贫困山区县之一,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出奇兵”“乌蒙磅礴走泥丸”而闻名。

  古蔺县永乐镇麻柳滩村,山高坡陡,极端贫困,是全县著名的光棍村。“麻柳滩麻柳滩,脚下是泥巴,吃水要望天。好个白杨坡,光棍一抹多,小的三十几,老的七十多。”这段顺口溜曾是该村真实写照。

  今年40岁的贫困户赵福江,因病致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住上新房。村干部送来甜橙苗,他有了13亩甜橙果园,进入丰产期后亩产有望达到3000斤,收入过万元。如今,他也娶上了媳妇,告别了光棍生活。

  在赵福江的新家对面,另一户贫困户姜云杰也刚刚入住新房。姜云杰5岁时,母亲因家中贫困离家出走。去年姜云杰从广东打工回到村里,种了3亩探春桃,村上还资助5000元帮他入股养殖合作社,每年能拿到一定数额的分红。

  村支书赵立远对半月谈记者说:“2017年底麻柳滩将要整村脱贫,我们有信心把光棍村的帽子也摘了!”

  四川各地干部群众认为,悬崖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战胜思想上的悬崖,消除等靠要思想。唯有打破畏难情绪,才能攻克“堡垒”,实现精准脱贫。(记者 陈天湖 蒋作平 黄毅 李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