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个地方把羽绒服卖到全世界 工人一月挣4000多
文/本报记者 胡巨成 李运海 刘红涛
1998年,光山县金鸳鸯羽绒厂倒闭,1000多名职工下岗。这些人奔赴全国各地开店做羽绒服,从而造就了一个以现场充绒业带动鹅鸭养殖、服装加工、绒毛加工、布料辅助经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羽绒产业链,被誉为“光山羽绒现象”。
如今,光山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羽绒材料集散地、羽绒服装加工基地和羽绒制品销售中心。5月7日,光山县委书记刘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光山县有2万多农村贫困人口依靠羽绒产业实现脱贫。羽绒产业已经成为光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产业。”
小羽绒造就大产业
现年56岁的张红是当年外出开店的下岗职工之一。回首往事,她感慨地说:“那时只是想着外出找口饭吃,没想到因祸得福,形成这么大一个产业。”
作为冬季保暖服装,北方人穿羽绒服得多,因此,张红当年到新乡市一个百货店开店定做羽绒服。她说:“所谓定做,就是现场量体裁衣,现场充羽绒。价格比商场低,所以生意很火爆,一个冬季就挣了3万多元。”
赚钱效应吸引着一个又一个光山人加入到羽绒大军中。39岁的陈锋如今是光山寒羽尚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他16岁开始跟着父亲在安阳开店定做羽绒服,后来独立到新乡、山东菏泽等地开店,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说:“在北方的城市,从事定做羽绒服的大多是光山人。”
2008年初,长江以南出现了百年不遇的雪灾,羽绒服成为紧俏货。借助这一机会,光山人迅速把门店开到长江以南地区,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办了100多家羽绒服装加工厂。陈锋也在江苏常熟与人合伙建了个羽绒服厂,生意兴隆。他说:“光山人把羽绒服推向全国,也改变了人们的穿衣习惯。过去传统的棉裤、棉袄没人穿了,替代的都是休闲、时尚的羽绒服。”
光山县羽绒产业管委会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光山县从事羽绒产业的有10万人,年产销羽绒服、棉服4000万件以上,年产值达60亿元。光山的现场充绒商户足迹遍及全国。部分经营户走出国门,远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开店加工营销羽绒制品。
筑巢引凤掀起回归潮
“漂的时间长了,还是想回家乡。”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巧媳妇制衣厂厂长邹荣霞说,“因为老人在家乡,孩子在家乡,亲戚朋友都在家乡。”
邹荣霞曾在江苏镇江开办羽绒服厂8年。2014年春节邹荣霞回家过年,村党支部书记听说她回来了,就动员她在家乡开办羽绒服厂,并免费提供厂房。邹荣霞考虑后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她说:“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发展事业,还能带动家乡贫困人口脱贫,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邹荣霞的制衣厂产品供不应求,最多时能安排80名农村妇女就近就业。29岁的谢玉梅因残致贫,但勤快能干,一月能挣4000多元,是这个制衣厂手最麻利、挣钱最多的人。邹荣霞说:“像谢玉梅这样外出打工困难的,可以就近就业,只要给她机会,她就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为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光山县筑巢引凤,创建了羽绒企业创业中心,为入驻的小微羽绒企业免费提供厂房、办公设备,并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编制了羽绒产业发展规划,以羽绒产业为主导发展官渡河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羽绒产业。真诚的服务吸引大批在外从事羽绒产业的光山人回归,赵天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赵天顺在福建福州开店定做羽绒服6年,后又到江西南昌与朋友合伙批发羽绒服3年。他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正好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就投资100多万元,开办了这个羽绒服厂,安置员工50多人。”
在外闯荡那么多年,赵天顺深知品牌的重要性。因此,他给自己生产的羽绒服注册了商标,并承诺对客户无条件退货。他的羽绒服厂订单爆满,生意兴隆,产品销到福建、浙江等地,还销往英国、俄罗斯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