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是奋斗目标
温饱梦、读书梦、健康梦、就业梦……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全国人大代表、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把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概括为“八个梦想”,带上了今年全国两会,带进了人民大会堂,带给了习近平总书记。
农民代表掰着指头侃侃而谈,总书记带着微笑认真倾听。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总书记的话语既充满力量,又充满感情:“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的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既要看到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更要看到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继续努力地走下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何时,总书记都强烈地展现着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须臾不忘的人民意识。回溯五年前的那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中原大地,他拜谒焦陵、凝望焦桐,追寻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他弯下腰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他拉着贫困农户的手询问生活上有哪些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就在这次视察指导期间,总书记对河南提出了“四个着力”的要求,明确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五年来,河南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把一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五年来,河南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坚持以民生凝聚民心,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办成了一大批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把谋求民生福祉书写在新时代让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字里行间。
五年来,河南牢记嘱托、不忘初心,以发展鼓舞人民创造伟力,以事业凝聚人民创造伟力,坚持在发展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努力使每个人既是发展的受益者,又是发展的推动者。
国计,民生;民生,民心。“民生”二字,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来说,分量更重,责任更重,意义更重。面对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改善民生的脚步每往前迈一下,都意味着要担当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洒下更多的汗水。
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向全省人民庄重承诺:必须奋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转变,让全省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省委常委会在北京全国两会驻地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作为加快河南发展的重大机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河南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共产党就是来给老百姓办实事的,就是带领大家一块儿奔幸福的!”
这是李连成的真切感受,是亿万中原儿女的共同心声,更是始终激荡在河南数百万党员干部心头的滚滚春雷。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习近平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担在肩上。
豫东平原今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比往年更早一些。3月10日刚过7点,太阳就一骨碌爬了起来,把几缕细碎的金光洒进闫春光家的蛋鸡养殖场里。
他家几十米长的鸡棚里,1万多只鸡叽叽咕咕;家门口那条叫“幸福路”的小街扫得干干净净,飘荡着醇厚的香油味儿;村里的采摘车间蘑菇探头探脑,布鞋手工坊吱呀一声开了门……热闹繁忙的初春气息,叫醒了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崭新的一天。
打料、投食、捡鸡蛋……闫春光勾头弯腰,忙得不亦乐乎,工作服的后背打湿了一大片。早上这阵忙过去,他赶着洗头换衣服,寻思着9点前赶到自家的“春光油坊”,上午得运出十来件小磨香油,这是县里的副食品采购定点两天前就订好的货。别看油坊不大,一年能挣一二十万。
嗬!这是闫春光吗?梳洗一新后,小分头一丝不乱,身上的夹克笔挺有派,脸上挂着自信的笑——记者很难把面前这个人,和5年前那个因为生计,总是一脸愁容的贫困户联系起来。
2014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推开了闫春光家的门,和他一家老小促膝谈心,谈生活上都有哪些困难,咋样才能找到一条合适的致富门路。“农村怎么发展、农民怎么致富,总书记给咱农民讲得清清楚楚。请总书记放心,俺们农民一定好好干!”对未来的日子,闫春光信心满满。
河南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做好“转、扶、搬、保、救”五篇大文章,全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3年至2017年,全省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9.28%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2.57%。
两组数据很有温度:2018年前三个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高于城镇居民0.6个百分点;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葆有为民情怀。
2014年5月10日,郑州。在听取河南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也是最得民心的事情。
永葆为民情怀,在河南有着烛照前行的火炬,那就是鼓舞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焦裕禄精神。
2018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逝世54周年纪念日之际,省委书记王国生在题为《努力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的文章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同志“三股劲”的概括,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要用心领会、扎实践行,以此砥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这一高度凝练的概括,使焦裕禄精神焕发了新的活力,对于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的中原大省,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中牟县官渡镇党委书记段长海深有感触地说:“基层干部没有对群众的亲劲儿,不捧出一颗真心,根本就赢得不了民心,更别提能形成凝聚力。咱河南的党员干部要担当实干、要谋求出彩,这是基础和前提。”
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正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坚持与民交心。
在尉氏县张市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时谈到,不多接地气,不与群众交心,就不能很好地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在“80后”村支书代玉建内心深处扎了根。
2014年,31岁的代玉建放弃在郑州年入数百万的生意,回到老家兰考仪封乡代庄村任党支部书记。
这个后生自主创业是个“能人儿”,但是他能不能把一个贫困村带上致富路,又能不能一碗水端平,让一个乱村改变面貌?起初,村里人给他打上了不小的问号。
修路打井,让乡亲们喝上安全水;根据代庄的水土特质,搞大蒜种植、搞苗圃大棚、搞水产养殖,啥合适干啥,啥来钱干啥;建村委办公楼,加强基层党建让发展不跑偏……代玉建展开了大走访,一户也不落下,逐个听取意见。用他妻子的话说,几天不回家是常事儿,泡在了村里。
短短四五年,他带领大家给村里干的实事“有一火车”。代庄村人均年收入也从4600元增长到1.3万元。大家对代玉建刮目相看,信任感“爆棚”,主动要求搭上村里产业发展的快车。
“我个人生意做得再大,只能代表我自己,村里人都富了,在外头说话才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家的生活都要过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落下,一个也不能少。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感受。”代玉建说。
——尊重群众首创。
“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今年春节前几天,邓州市张村镇朱营村党支部书记朱志华忙坏了,他挨家挨户给回来过年的人们通报村里的“大事记”。去年,村里修缮了学校、卫生所,这几件事都是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的:经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会议强调,凡是农村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都要经党组织研究讨论,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加强村务监督。2004年发端于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写进了全党的规章制度当中。
说起“四议两公开”的好处,朱志华打开了话匣子:“有事多商量,不仅事能干成,群众也能得实惠。就拿这卫生所来说,建成后免费为村里人进行体检,村民日常看病不用出村,自然举双手赞成。”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升华的治国之要蕴藏于此,泱泱大国领航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可见于斯。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
——习近平
石板路、古木楼、大红灯笼……今年春节假期,许昌市襄城县的明清古街,惊艳了归来的游子,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这条曾经破烂不堪、拥挤混乱的老胡同,经过房屋修缮、道路翻新,再现了当年“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盛景。
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新建改造道路282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2878万平方米,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25.2万套,基本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123处,累计实施项目10310个、完成投资8853亿元,新增全国文明城市6个、22个市县入选全国提名城市……我省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实施两年多来,如同一支妙笔,在中原大地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图景。
长期以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成为河南增进民生福祉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南要打好的“四张牌”中,其中一个就是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聚焦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精准发力,弥补城镇短板,化解民生之忧,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河南特点,生态、融合、适度、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正如省长陈润儿所说,实践证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重要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顺应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策,既是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河南的民生指标全线飘红:2018年,我省民生支出7126.49亿元,增长依然保持在两位数,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7.2%。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9.24万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58.37亿元,是全国首个发放总量突破千亿的省份……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更多人的期盼正在成为现实。
更值得点赞的是,在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河南响亮地提出实现“三个同步”“三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压负重,主动担当,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划下了一条条硬杠杠。
补短板,让获得感无处不在。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往返于欧洲和河南的导游张蕾蕾,对我省深入推进的“厕所革命”竖起了大拇指。
“公厕看似一个民生小事,却是地方形象的一个代表,是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甚至折射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她认为。
前几年,张蕾蕾带外国游客到河南游玩,一些地方特别是热门旅游景区的公厕,经常让她这个东道主感到尴尬。
去年,河南新(改)建城市公厕3268座、乡镇公厕5307座、旅游公厕1713座,这个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小事情大问题”,正逐渐被改善。
白天年轻人打篮球,晚上老年人跳广场舞,西平县王孟寺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一天到晚闲不住。
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四五米深的坑,垃圾满地,蚊蝇乱飞。村里把垃圾清走后建成了文化广场,全村配备了100个垃圾桶,5个保洁员两天一清,垃圾统一运往填埋场。现在村里整洁有序,绿意盎然,用村民的话说,“这事办到了我们心坎里”。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有76个县(市、区)通过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77.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脏乱差、垃圾围村的局面得到改善。
今年,河南省的力度更大,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将建设1000多个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引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和乡村振兴的整体提升。
瞄准脱贫短板,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精准扶贫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稳定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瞄准交通短板,郑州、洛阳等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精密计算人流密度大的区域,率先开通开建地铁;
瞄准教育短板,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瞄准就医短板,在全国率先推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贫困人口和特困救助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和困境儿童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
认真梳理河南补齐民生短板的举措,不难发现,针对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居住、养老等方面,河南以精准施策确保有效管用,“好钢使在刀刃上”,把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这一点,从省委、省政府每年承诺的重点民生实事可见一斑。新增城镇就业139.24万人;全省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财政补助水平再提高,惠及321万城乡低保对象;新改建农村道路5900公里,“四好农村路”越走越稳当……不久前公布的2018年度河南重点民生实事“成绩单”,让每一个生活在河南的人真切感受到实打实的获得感。十件重点民生实事,这个暖心的名词已伴随河南人14年,早已成为河南民生的最大品牌。
抓发展,让幸福感充盈心间。
抓发展就是抓民生。能不能把重点民生实事办实办妥,本来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初春的温度乍暖还寒,但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却一派热气腾腾。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外十几所高校的毕业生,正忙着谈项目、找资金、选人才。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创业的孵化器,也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想抓住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为大学生就业做点什么。”谈及孵化园创办的初衷,创立人之一的谭伟这样说。近年来,河南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让奋斗者有希望,开拓者有奔头,全社会活力进一步迸发。
中原大省把握好民生这个“指南针”,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使得最近5年不仅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成为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郑州的高铁“朋友圈”已覆盖大半个中国,河南人享受着交通的便捷,工作生活从“单城记”变成“多城记”;
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河南开放手笔越来越大,海淘更平价方便,出国旅行“说走就走”;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开工建设青年人才公寓约5.14万套,让青年人才既安居又乐业……
“有了这个平台,我就能打造一个智慧养老院,给老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濮阳市华龙区瑞福祥养老院负责人李红军欣喜地说:“一机在手,就能‘跨越山和大海’。”
他提到的平台,就是两个多月前上线的濮阳市民生保障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想开一家养老机构,在线就能申请和登记,并且还能进行内部管理,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方面,能让百姓享有更多的好处——1月23日,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成立,将更有力地推动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更好地解决一系列民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大数据+大民生”,我们生活质量更高。
建制度,让安全感随时陪伴。
郑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范相阁,从事环境监测这20多年,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从前些年出现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大家都刷爆朋友圈,到现在人们对“好天”渐渐习以为常。他明显感到,郑州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整体来看不断走高。要让老百姓呼吸上更多的新鲜空气,制度的从严从实,制度的有效长效,对于蓝图“变现”来说,必不可少、功不可没。
2017年,全国首创的《河南省绿色环保调度制度(试行)》(简称《制度》)正式实施,企业停限产不再“一刀切”,而是进行差别化对待;
起草并实行《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系列攻坚治理方案,以及《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了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制度体系;
实施《河南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在全省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综合督察;
出台并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一揽子制度,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奖优罚劣;
3年累计投入600亿元,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奖罚机制,建立税收调节机制,真金白银支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河南。
——不但治标,更加注重治本。
民权林场三代人造出6.9万亩平原绿海,大别山腹地黄柏山上演了绿意满山的“不老”传奇,西部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山复绿……去年以来,本报讲述了一个个建设森林河南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它们是河南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有力见证。
也是在去年,中原大地吹响了“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号角,全省上下迅速行动起来,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河南开花结果,让绿满中原、四季常青成为出彩河南的靓丽底色。
贾鲁河再不是臭气熏天,而是荡漾着碧水清波,即将成为一条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文脉河和幸福河。包括贾鲁河综合治理在内的河南“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这一惠民举措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被誉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南的生动探索和实践”。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0%以上、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河南明确了路线图,确保实现2020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的蓝天、碧水、净土。
——不但关注硬指标,更加注重软环境。
“平安河南”建设步伐铿锵有力:全省各地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机关、行政部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已建成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5.23万个,6.23万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14.35万名兼职人民调解员活跃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8%。2018年,全省刑事案件总量比上年下降8%,公众安全感、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持续提高。
粗略统计,2014年来,我省出台了100多项改革措施,其中关于具体民生事项的,就占四分之一。河南在民生领域的探索和改革,正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自觉、鲜明,有效、有力。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习近平
岁末年初,盘点一下这一年,人们各有收获:“脱贫了”“涨工资了”“搬新家了”“开公司了”“在城里落户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汇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民生画卷。在高质量发展中,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河南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高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原更加出彩’的殷切嘱托,点燃了中原儿女的奋斗激情。去年以来,河南先后召开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和省两会,对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如何争做出彩河南人进行了部署,凝聚了强大正能量。每一个河南人都应当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始终与时代同行,不停和时间赛跑,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3月6日上午,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举行联组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这次会议上,对“出彩”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民生,让人生更出彩。
三层崭新的教学楼,标准的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站在新安县铁门镇老君洞教学点,很难想象得到在这座大山里的小学,山娃们完全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德、智、体、音、美、劳的全面教育。
老君洞教学点的旧址是一处老窑洞,只有两名老教师,刘志安就是其中一位。3年前,学校乘着全省“全面改薄”“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的东风,加入了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行列,改建成一所软硬件都过硬的新学校。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课程开得也很全,家长可高兴了!”刘志安说,“把教育这个民生事业办好,咱们河南发展的后劲就会越来越足!”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他坚信乡村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老刘的孙子也在这里上学,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孙子在这里同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民生保障的托底、简政放权的便利、法律法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河南人都和老刘感受相似,那就是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广,奋斗成功的渠道越来越通畅。
——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民生,让中原更出彩。
2月19日,河南推出的话剧《焦裕禄》,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新春演出季”开幕式剧目,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此前,这台话剧在驻马店、洛阳等地演出时,场场爆满,一些观众甚至坐在了过道的台阶上。
很多观众反映,和以往典型人物“高大全”形象不同的是,焦裕禄在剧中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父亲、儿子。话剧不仅回顾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更带领观众深度感知他的精神世界。
“我是自己买票来看的,真心盼望能欣赏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让我们的内心更充实,精神更富足。”洛阳师范学院一位老师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供需矛盾在文化领域更为凸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艳认为,河南文化消费领域同样是“过剩”与“短缺”并存,一般性的文化产品供给过多、质量高的精品不多。
这恰恰打开了消费升级的突破口——如果以创新驱动助推河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群众的获得感完善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才战略支撑文化高地建设,让一亿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河南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必将迎来春天。
——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民生,让时代更出彩。
春日的照耀下,夏邑县的王飞正在自己的家庭农场忙碌着,过两天他还要去外省讲课,为更多未来的农场主传经送宝。
十年前,王飞初中毕业选择了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术,收入并不高。后来,他回乡种大棚蔬菜,并考取了全国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首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率先创办了家庭农场。
春节有蔬菜上市,“五一”有杏,“七一”有各种露天杂果,“十一”有黄金梨、蜜枣上市……王飞的农场里全年鲜果不断,年收入近两百万元,他本人也成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授课教师。
“我正是因为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才转型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我将继续做好家庭农场,带领更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王飞说。
与时代同行,不仅生活更精彩,人生也能更出彩。
2014年—2019年,5年的跨度,为度量河南民生成就刻下了一座丰碑,为记载河南人幸福之路挥洒下浓墨重彩。每一笔描绘,都遒劲深邃;每一幅画卷,都温暖动人。
五年巨变,民生是这时代华章里动人的“强音”。
历史期待河南“民生故事”的下一个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