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美国:从黄石公园到哈雷博物馆
在美国的自然景观里,黄石公园稳坐头一把交椅。美国的旅游爱好者不去报这个到是交不了差的,就像到中国的旅游爱好者没去过九寨沟、张家界一样,是说不过去的。
我想去黄石公园也有很多年了,一直没去成,这次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国家公园果然了得,简直万物皆备于我:蓝天白云不用说,高山、深谷、森林、溪流、瀑布、湖泊、草甸、热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应有尽有。我特别喜欢树林、草甸中那些清澈、明亮的溪流。连死树都是一山一山的,像通古斯大爆炸留下的狼藉。
我最喜欢也让我大开眼界的还是黄石公园的热泉,神秘、瑰丽。这样的热泉要搁在世界上别的地方,有一个就值得圈起来卖上100元的门票,在黄石公园,大大小小的热泉成百上千。大的热泉水汽逼人,被风吹到人身上,感觉像推开了桑拿房的门。大风时有时无,白色的水汽时浓时淡,风向不同,水体各个部分乍隐乍现,能看到的颜色也因此不停变换:清澈透明、天的蓝、海的蓝、绿松石的绿……
有一座山,整个山坡到处冒热气。看到这座山,我想起电影《2012》,电影里世界末日由黄石公园火山爆发引发,我觉得不是空穴来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大概都没有这么脆弱的地表。
游完黄石公园,我觉得有些沮丧。我在将近9000平方公里的公园里匆匆跑了两天,还得搭上南边的大提顿国家公园的一个角,时间之仓促可以想象。两天的奔忙让我想起读书时第一次游苏州,一天逛了8个公园!真是煞风景啊。而且,黄石公园的游人太多,即使是对那么大的一个公园来说,人还是太多了。
所谓旅游开发就是这样。很多地方,不开发没人知道,但是会保有惊人的、天然的美丽和静谧,开发呢,就总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从黄石公园南口出来,往南骑半个小时,就到了另一个美国国家公园——大提顿。我没时间都看,只骑车在公园里跑了几十公里,感觉就一个字:爽!
回程走了朋友玛蒂建议的路线,287号公路,大部分在蒙大拿州境内,美不胜收。因为事先一无所知,毫无期待,所以反而喜不自禁,一路载兴载奔,感觉比在黄石公园带劲。
约翰·斯坦贝克曾开车周游美国,到蒙大拿州的时候,他说:“我爱上了蒙大拿州。我对其他州有赞赏、尊敬、认同,甚至有些爱慕之情,但对于蒙大拿州,是真爱……我觉得蒙大拿州没有一丝一毫美国的疯狂熙攘……这个地方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不是个让大家都紧张忙碌的地方。这儿的人即使在工作时间,也会有空顾全邻里之间的碰面艺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走了这条287号公路,多少体验到了斯坦贝克的浪漫感觉。
离开蒙大拿州,就进入了密尔沃基州。这里有哈雷博物馆,笔者虽然对摩托所知甚少,但对哈雷摩托的传奇还是心存敬意的,自然该去凑凑热闹。
博物馆门口停满了各地哈雷车迷的车。走进博物馆,里面的陈列令人震撼。从1909年最早的哈雷、1916年古旧的美国邮递车、“二战”北非沙漠战场的军用摩托……应有尽有。哈雷摩托对美国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方面面的参与和贡献,正是哈雷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博物馆里有不少几十年前的招贴画。很多中美老摩托迷经历过摩托车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摩托车代表高科技,代表富裕、时尚。相信有的摩托迷还记得,也许当年买第一辆摩托车的时候,比今日买辆汽车来得更激动人心、幸福满怀。
改装哈雷是摩托文化的重要部分。改装的趣味和人们对衣着的追求一样,千奇百怪,最奇的未必是品位高尚的,但必定是让你看了眼睛痛的。一辆哈雷叠床架屋、雕缋满眼,品位之幼稚,我看的时候都笑得合不拢嘴。
摩托展馆旁的一栋展厅里有个黑皮夹克专展,饶有趣味,以实物、图片讲述黑皮夹克如何由一种实用服装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符号,替着装者传达叛逆、个性化、危险的浪漫等文化信息。
摩托运动、旅行发达的国度,摩托车的买卖生意兴隆,衍生产品和相关服务生意也会跟着沾光。在一个以摩托车为重要休闲用品,甚至把骑摩托当成陶冶性情的途径的国家,原是应有之义。想想中国城市禁摩政令此起彼伏,不免浩叹。好多城市大喊发展文化产业,大概没人想到摩托车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