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回应德美关切中国人权状况:不要一叶障目

27.12.2015  19:27

   问: 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德米斯图拉称,俄、美、联合国代表将于11日在日内瓦就叙问题举行三方会晤。联合国将强调加大打击恐怖主义的必要性,呼吁各方加强反恐合作。中方对此持何立场?目前叙利亚问题第三次外长会进展如何?

  答:当前,解决叙利亚危机出现新的“窗口期”,各方推动叙问题尽快实现政治解决的意愿在上升。打击恐怖主义是化解叙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中方支持国际社会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框架下,开展反恐行动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目前,各方正在积极筹备召开第三次叙问题外长会,中方愿同有关各方一道努力,推动早日实现叙问题的政治解决。

   问:昨天,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中国履行《禁止酷刑公约》的报告,对一些存在的酷刑现象表达了关切。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国一贯坚决反对酷刑,特别是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进程中,不断深化司法改革,加强人权保障,反酷刑工作取得有目共睹、实实在在的诸多巨大进展。

  中国反对酷刑的立场和决心是坚定不移的,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在反酷刑方面会做出更大努力和取得更大成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一些意见是基于未经证实的信息,希望委员会恪守授权,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履约情况。中方愿继续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与委员会进行交流,共同促进实现公约的宗旨。

   问:据报道,朝鲜领导人表示朝已成为能够试爆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和氢弹的强大拥核国。你有何评论?

  答:我注意到有关报道。中方一贯主张坚持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有关各方为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和早日重启六方会谈作出建设性努力。

   问:今天是“世界人权日”。美国驻华大使、德国驻华使馆都发表声明,对中国人权状况表示关切。中方对这些声明有何回应?

  答:我注意到有关声明,愿就此做出几点评论。

  第一,有关声明中提到的个别人都是中国公民,不是美国公民,也不是德国公民。有关国家应该尊重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的权力,任何外国机构、外国人都没有任何权利干涉中国的司法独立和主权。

  第二,中国高度重视促进和保护人权,坚持将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是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第三,我注意到一些人总是过分关注中国的个案,却选择性忽视中国13多亿人民的感受和正在享受的自由和进步。这如果不是政治偏见,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出现了严重偏差。希望他们不要一叶障目。

  第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是完美的。很多人都关注美国国内出现的诸如警察过度执法、种族歧视等严重问题。希望有关国家和人士多关心自己国内存在的问题。中方将继续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与世界各国就人权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和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问: 最近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取得巨大成功,但个别西方媒体认为,非洲国家从中国援助中受益有限,无助于推动改善民主、人权。中方对这种说法有何回应?

  答:中非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共赢。

  中国与非洲开展合作时坚持优先考虑非洲自身的实际需要,优先帮助非洲改善民生,优先支持非洲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长期以来,中方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非洲提供了大量发展援助。迄今,中国通过援助和提供融资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5675公里铁路、4507公里公路、18座桥梁、12个港口、14座机场和航站楼、64座电站、76个体育设施以及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和68所医院、200多所学校、2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仅2000年以来就为非洲提供了5.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培训了8万多人次各类实用人才。这些合作成果为非洲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而且惠及非洲普通民众。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了中非未来3年重点实施的“十大合作计划”。这些合作举措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重点更突出,力度更大,特点更鲜明:一是重点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先帮助非洲破解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带动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二是更加注重优势互补,努力把中国的资金、技术、装备等相对优势,同非洲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巨大潜在市场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三是更加突出惠及民生,把中非人民最关心的温饱、健康、教育等作为中非未来合作重点和优先目标追求。

  中方在对非援助中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提强人所难的要求、不开空头支票,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欢迎。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中非合作及中国对非援助,为促进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