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狂撒钱网友拼知识!直播答题火了靠知识变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峰
核心提示丨
“你死在了哪道题上?”“你在哪家直播网站玩答题?”“你挣了多少奖金?”2018年刚刚开始,扎堆上线的各类“直播答题”平台成为热点,这种“答题通关就有钱挣”的模式吸粉速度极快,百万英雄、芝士超人、冲顶大会、头脑王者……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然而,这类靠撒钱聚人气的模式能走多远?撒钱的模式能持续多久?网友通过这些平台得到的除了奖金外,能否真正获得知识?连日来,大河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1、奖金百万?想靠这个致富不现实
“陕西的著名小吃是什么?”“世界第二高峰是哪座?”“碳在元素周期表上排名第几?”这些天,郑州的王先生一直拿着手机在各家答题平台埋头苦战,和全国各地的对手竞争。王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有百万英雄、芝士超人、冲顶大会等App,模式大同小异。与传统的电视答题节目不同的是,直播答题更像是一场全民PK,高额奖金、超低的参与门槛、邀请好友获得复活卡的病毒式传播、难度系数低、一天多次的游戏时间……新玩法引发极高参与性。每天固定时间由主持人出10-12道题,网友在10秒钟内快速抢答,通关者可以瓜分该场奖金。从单场奖金额度来看,各大平台一般设置在5万元到20万元之间,部分有实力的平台为了聚集人气,将单场奖金额度提至百万,更有平台拉来明星助战。这种模式起源于国外的一款“HQTrivia”App,去年曾一度在北美走红。
每个有奖答题平台的奖金都有数十万,那么是否真的有网友依靠知识致富呢?从现状来看,就算网友全部答对通关,由于人数众多,每人分到的也不过是几元钱。“最多的一次分到了14块多,一般答对也就3元左右。”已经在题海中奋战多日的刘女士从这些平台共挣得56元,谈到此,她的感想是,“就是凑热闹玩玩,要想靠这个致富不现实”。
1月17日,深圳媒体人蒋先生在朋友圈晒图自嘲道:“拼了老命参加百万英雄答题,最终十二道题全对后,我获得巨奖,一块八!离一百万还差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八块二毛!”截至1月17日19时,冲顶大会总榜第一名共获得奖金5183.06元。“各家答题平台我都玩过,平时的题目大都很简单,一场下来很多人都能通关,平均下来奖金也就几元钱。”在郑州一所高校就读的小张告诉大河报记者,“有一天奖金是100万元,难度也突然提高,最后20多个人通关,每人分4万多元。”
1月10日晚,江苏苏州的郭小姐成为芝士超人首个独享101万奖金的赢家。11日晚百万赢家出现了103万奖金获得者。尽管游戏平台采取付款电子单、请赢家出席发布会等方式证实奖金的真实性,但对于这高达百万的奖金,不少游戏参与人对获奖者的身份表示质疑。
到底有多少用户是真的获胜者,这个数据,由直播答题平台统计,而其中的真实性,也逐渐受到网友质疑。此外,高额现金奖励也涉及纳税问题。
有网友认为“假用户”均分了“真用户”奖金,认为这种平台机制其实是利用了平台方与获奖用户方的信息不透明与信息不对称机制,以极低的成本制造轰动效应与人气效应。
2、直播答题是“风口”还是“一阵风”
互联网业内人士认为,在内容为王的网络直播规范转型期,走“知识技能路线”的直播答题将在线答题、知识付费、直播等众多火爆元素连结在一起,火爆只是开端,有望进一步扩大视频直播App的受众范围。
然而,一个摆在行业内的问题是,这种烧钱战能持续多久?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洪涛认为,目前各家答题平台的首要任务还是通过垂直渠道抢用户和抢流量,经过前期积累后,再通过嫁接广告、推销产品、突出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变现,“如今的互联网产业只有拥有大量用户和流量后才能产生后续的一系列产业价值”。前不久,花椒直播透露,1月9日的美团专场是直播答题的第一个商业广告,京东、华为等品牌也开了专场,赞助费均不菲。1月9日,“芝士超人”的运营平台映客直播对外发布,表示已经拿到趣店旗下大白汽车分期1亿元广告费,“其他的回报形式暂时还不方便透露”。
对于普通网友来说,最初的新鲜感已经过去,“题简单,分不了多少钱;题太难,又答不出来”。上班族张婷在热追一段时间答题节目后,觉得直播答题有点儿“鸡肋”。
有专家指出,直播答题的优点就是能以极低的成本来获取用户,但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产品同质化,用户黏性不高,只能依靠高额的奖金以及名人效应来获取流量,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3、知识变现,诱惑是知识还是金钱
互联网产业的野蛮生长从来不缺少隐患,直播答题也是如此。短短半月内,这个新兴产业就呈现多种乱象。
花椒直播的百万赢家因出题问题被北京市网信办依法约谈,全面整改。另外,在奖金刺激下,出现了很多题库、复活卡号、外挂脚本等“答题辅助”在网上售卖等现象,是否应该对这一行业进行有效监管?业内人士认为,直播答题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很多乱象目前都有法可循,只要按照现有国家既定法律进行监管,消除乱象就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另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这种方式能否提高人们的知识?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知识PK参与门槛低,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让一些知识更加普及化,但这并不表示知识的春天就来了。“我们不反对知识的娱乐化,但更应强调知识学习的静心、深入、勤奋,鼓励真正的兴趣和持久的钻研,知识还需要系统化地学习。”刘洪涛也认为用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是不可能的,“它可能暂时提升人们的碎片知识点,但不会形成一个具有完整逻辑架构的知识体系。”时评作家然玉对直播答题节目的社会影响满怀忧虑,他认为,在砸钱换流量的逻辑支配下,直播答题天然就存在着许多疑问,比如选题的视角与立场、“三俗”题目与奇葩答案等问题,“时下各家直播答题平台还没有建制化、专业化的知识校验能力,更没有考虑到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有可能出现‘能力和责任不匹配’‘影响力和把控力不匹配’的现象,需要审慎对待”。而花椒直播出现的问题已经暴露出“知识娱乐化”一旦底线失守,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光明日报》近日也发文称,对于这种高热度的、全民参与的游戏,越是火爆就越需要冷静审视。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直播答题俨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不少人“靠知识赚钱”的幻觉。从火爆程度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只是,知识付费也好,直播答题也罢,自始至终知识或许都不是核心,而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是一种被放大的噱头。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