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破解掣肘 绘就美丽未来

06.07.2016  11:43

  河南省森林资源分布图(数据来源于第八次全国森林清查资料)

   专家视点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而自然环境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秀”的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景。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省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绿色发展指数不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环境整治任务繁重,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绘就“美丽中国”的河南画卷,成为“十三五”时期全省迫在眉睫的历史重任。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正视现实方能走得更远。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河南在发展过程中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消耗迅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我省还存在人均资源有限,生态承载力较弱,气候变化明显、水资源缺乏且年际与地域分布不均,土地利用率不高现象,限制了绿色发展空间和新增长点的培育。

  绿色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偏低。据最新统计年鉴显示,河南省林业用地面积为504.98万公顷,森林面积为359.07万公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列第22位,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森林覆盖率为21.5%,在全国排名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3个百分点,人均占有森林蓄积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并且,河南省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9%,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分布也不均衡。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豫西伏牛山一带,其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分别占全省的68.3%、68.2%、57.4%;豫北的太行山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立地条件较差,森林资源贫乏,其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分别只有全省的10.3%、6.8%和8.8%。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制约了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进程。在全国森林资源分布的框架中,河南省作为人口密集地区,森林覆盖率偏低成为制约未来绿色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绿色指数不高,发展掣肘突出。作为绿色发展指数的重要内涵之一,经济增长绿化度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程度的综合评价。根据2015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测算结果表明,河南经济增长绿化度为-0.08,排在全国的第19位。绿色发展指数不高,反映出我省在绿色发展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一方面,从产业层面看,河南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在大量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特别是服务业比重与发达省份相比明显偏低,服务业本身存在增速低、比重小、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对城市经济增长绿化度的贡献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方式上看,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指标仍处于不容乐观的较低水平,在长期粗放型发展中累积的资源环境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以破解。

  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显著。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现实压力,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引起的生态环境脆弱依然严峻。具体表现为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多发频发;水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河流水质超标,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地下水、土壤、持久性有机物污染仍处高发态势。对于中部地区的河南来说,气候变化显著,由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干旱、洪涝、寒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粮食生产、水资源、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由于气温的持续升高,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在我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30亿-40亿元,受灾最严重的年份高达70亿-80亿元。

  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亟待加强。由于历史的原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生态创建激励机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生态环境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不坚决,少数地方还存在牺牲环境利益换取暂时性经济增长的现象。部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恶意偷排等行为依然存在。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还不牢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共生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尚未转变,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任重道远。

   我们的路径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河南来说,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想方设法补齐生态短板,坚持走智能化、资本化、质量型、市场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厚植绿色优势,自觉用低碳、循环发展引领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人康的绿色发展新家园,为美丽河南的可持续发展赢得光明的未来。

  以绿色生产推进绿色大省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引领,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围绕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绿色产业,积极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电子商务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先导性、示范性的高技术服务业。围绕现代农业大省建设,普及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创意生态农业。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建设,切实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围绕网络经济大省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大力发展分享经济,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新能源等绿色消费产品,积极策应绿色需求。贯彻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培育壮大绿色商场、绿色市场、绿色饭店等绿色流通主体,积极拓展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平衡绿色供给。

  以绿色治理增进民生福祉。实施蓝天工程,以雾霾治理为重点改善大气质量,深入实施《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加强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实施碧水工程,以流域保护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统筹调水引流、控源截污、生态修复以及小流域综合整治等措施,推进水污染防治,实现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积极推动全省水环境持续改善。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区域重金属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体系。实施环境风险防控工程,以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关系公众健康的领域为重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对化学品、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等相关产品行业实施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

  以绿色行动践行绿色承诺。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加快农业、工业、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开发,探索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以主体功能区建设、重点生态廊道建设和林业生态省建设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格局。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社会行动体系,努力提升公民环境意识和文化素养。积极引导绿色自觉,自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自觉抵制过度包装,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反对铺张浪费,推动形成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社会新风尚。

  以绿色创新技术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的长期发展,之所以形成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确实与传统技术体系有关。当绿色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时,我们绿色产业技术储备不足,甚至在很多行业缺乏绿色技术,是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从思想深处改变科学研究的哲学思路,寻求一代绿色发展技术的突破,形成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是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所以,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科研单位与企业做起,结合全省产业发展实际,研发一系列绿色产业技术,是我们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之一。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未来的希望,是大自然的本色。绿色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原崛起过程中我们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坚定信心,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历史给我们提出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用智慧战胜发展困局的一次跨越。为了未来,为了人民幸福,为了环境安全,我们只能选择跨越,必须选择绿色!(张占仓 彭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