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

11.06.2014  12:16
              河南省政府去年1月下发了《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出台《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生态为民、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河南全省人民的深刻共识和自觉行动。(5月22日《河南日报》)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的压力大,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态建设基础也和南方的一些省份有差别,但河南人民对绿色的追求从未止步。因为长期的实践使他们悟出一个道理:走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切实为老百姓营造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经历了雾霾包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湿地退化之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渴望,表现得比以往更加强烈。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食品,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也不应是政府部门所追求的目标。
              福建省长汀县曾是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成了当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999年11月到2001年10月的两年期间,时任省长习近平两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情况、督促水土治理工作。从此,长汀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水土治理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让群众在治理中得到实惠,实现了从“山秃、水浊、田瘦”到“山绿、水清、田肥”。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从10多年前就开始生态省建设,并且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的做法带给人们不少启示: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搞经济建设,一定要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统筹兼顾生态美与百姓富,并且要持之以恒,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地抓下去。
              生态既是环境,也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山清水秀而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殷实小康但生态恶劣,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当是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结合。搞生态保护,不能让群众守着绿水青山没有钱花、过穷日子;搞经济发展,也不能让群众拥有金山银山呼吸毒气、喝污浊水。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通过林改,山林分到了农户家里,国家得绿,农民得利,农村得稳,农民成了林地经营的主人,林地的产出率显著提高,打出了一张生态、民生双赢的好牌。生态为民,要在保护中努力发展,也要在发展中寻求保护。
              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良好生态、放心食品——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践行生态为民,就要回应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将良好生态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绿色新理念。为百姓打造生态良好的宜居环境,就是最真切、最普惠的民生关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