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为中国经济应对“衔接期”支招
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如何应对新旧动力转换的“衔接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短期应在激励地方政府、防范局部风险、调整货币政策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确保宏观经济继续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原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日前在京表示,一季度7%的GDP增速合乎政策目标预期,但需要解决投资需求疲软的问题,防止通缩风险。
他注意到,当前投资需求不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GDP增速不再是评价地方政绩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债务和土地财政的约束力度加大。
刘伟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依赖结构调整和市场力量。短期来看,在上述两方面变化的作用下,如果不加大政策调整和改革力度,尽快给地方政府明确新的目标、新的资源和新的预期,遏制经济下行压力会很困难。
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看来,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和国内定向宽松政策作用显现,下半年经济出现企稳或小幅回升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他指出,未来中国经济需坚持宏观调控的区间管理,争取做到“调速”不“失速”。
“值得警惕的是,国内部分地区可能去年以来减速的幅度偏大,有滑向失速的可能。”他说,3月份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下降3.2%,这种区域性工业增加值出现负增长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由于要素条件的变化,中国适当的减速恐怕是规律性的,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即使在减速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一个度,绝对不能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的下滑。”范剑平表示,为做到调速不失速,提质更增效,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保持政策定力的同时,中国政府并不缺少忧患意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有效顶住下行压力,否则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会受到较大影响,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难以实现。
为了稳增长,中国政府自去年11月后两度降息。范剑平认为,还应继续实施定向宽松,但资金流向由政府分配的时代已经过去,政府应该通过信息透明、利用大数据、减少审批等方式,让企业能自主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我个人认为降息的空间是存在的,而且是早降早主动。”他说。
刘伟则表示,中国目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其政策含义显然要更多朝着遏制经济下行、稳增长和保就业这个重点进行调整转移。
他指出,危机发生时市场信心缺失,扩张的财政政策比货币宽松有用,但危机之后的复苏长期靠财政扩张不可持续,货币政策的扩张对于遏制经济下行更重要,两者“千万别搞反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也认为,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社会融资规模来看,资金供应总体来看“有点偏紧”。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走势,他表示,如果各方面政策能够跟进,就会保持平稳回升,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在合理区间内保持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