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PMI连续5月回升 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

04.08.2014  09:4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发布,2014年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第5个月回升。同日发布的汇丰制造业PMI终值为51.7,虽然较上月终值50.7回升1个点,但是低于此前发布的初值52。多方分析认为,PMI显示当前经济增长由落转稳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定向宽松基调。

从12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除从业人员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回落外,其它各项指数均呈现回升。其中,生产量指数回升幅度最大,升幅为1.2个百分点;采购量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回升1个百分点;其余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购进价格以及产成品库存指数等环比升幅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7月份PMI指数继续回升,且幅度加大;大、中、小型企业PMI均已上升到50的景气线以上,预示未来经济增长呈现稳中略升态势。订单指数、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等,都有不同幅度上升,表明经济增长由落转稳的态势已全面形成,预计未来还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从业人员指数小幅下降,可能表现了资金、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在制造业正在发展,值得注意。”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陈中涛表示,综合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增速回升态势初步形成。下半年PMI指数如果能够稳定在51%左右,全年可望实现经济增长7.5%左右的目标。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从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看,二季度经济运行的状况好于一季度,特别是PMI连续回升,市场预期趋于稳定,企业信心有所增强。7月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3%,高于上月0.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落后首现回升,表明制造业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经营谨慎乐观。不过他也同时表示,7月制造业继续呈现出总体向好的态势,但大、中、小型企业PMI回升格局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型企业PMI继续回升的同时,中型企业PMI有所回落,小型企业PMI虽然回到临界点之上,但只有50.1%,回升基础不牢固,后期走势仍需观察。下一步要继续加大落实已出台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措施,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夯实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1日发布的汇丰制造业PMI终值则不给预期。民生证券表示,尽管宏观经济数据持续改善,但微观数据显示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未来房地产下行与外需增量不足,经济内生下行压力并未消除,定向宽松货币政策短期不会退出,利率短期有望下行。但随着未来融资需求和通货膨胀双升,货币边际放松力度会趋于衰减,利率会面临新一轮上行风险。

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6月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三大实体经济指标总体趋降,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情况尚没有出现明显改观。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认为,货币超增才是二季度经济反弹的主要原因。他说,广义货币量(M2)增速从3月的12.1%反弹至6月的14.7%,2.6%的季度增幅在过去10年中仅次于2009年的4万亿时期。2014年上半年新增M2已经超过10万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8万亿元,也首次超过2009年上半年的9万亿元。从月度角度观察M2的超增,以4、6两个月最为明显,而这两个月的货币超增与国外部门、国内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均无关,主要源于金融部门货币创造。也就是说,在实体经济需求乏力的背景下,二季度中国经济通过再度加杠杆带动了经济反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表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态势低迷,在政府相继出台的微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再加上欧美经济复苏促使外需逐步好转,经济增长出现底部回升的微弱迹象,但是复苏势头并不稳固。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刺激依赖症,因此微刺激有其必要性。建议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避免重走全面宽松老路的前提下,适度加大定向宽松的广度和力度以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并加强预期管理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略微偏松,允许赤字率突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2.1%的标准,加快推广公共私营合作制(PPP)和市政债等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加大减税力度。

在当前这种经济走势可能出现转折的重要关口,货币政策需要继续宽松。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说,中国在过去几个月中出现了资本流入放缓的迹象。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以来受到资本流入的较大影响。随着资本流入减少,储备货币的供应也相应放缓,这继而使得银行间的流动性趋于紧张。我们认为,目前流动性收紧的状况,将增加通货紧缩的风险,也不利于政府实现7.5%增长目标。为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我们预料央行将重启“逆回购”来稳定短期的市场利率。央行也将更积极地使用新推出的“抵押再贷款”工具来增加流动性并引导中长期的借贷行为。若未来资本流入继续放缓,央行在第三季度仍可能对整个银行系统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