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一定要挖掘粮食生产的新潜力!总书记的要求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农情和未来发展的深刻研判之上。当前,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空间越来越小,耕地、水资源的约束越来越明显,而且,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粮食价格上涨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在给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带来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除了勇于、善于担当,别无他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五新”要求,坚持多年形成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科学、更生态、更可持续的粮食发展方式,在挖掘新潜力上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基础是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在数量上,要坚决守住“一条红线、两个底线”:18亿亩耕地红线、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4亿亩谷物播种面积两个底线。在质量上,要让“硬件更硬,软件更软”:既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这一粮食生产的“硬件”建设,努力把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也要在加强地力提升和培育的“软件”上下功夫,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核心是藏粮于技。在高起点上实现粮食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关键要抓好两个“新”:一个是加快高产、抗逆、优质的粮食突破性“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加快国家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有效保障良种供应能力;一个是加强“新技术”的集成创新推广,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给农业和粮食插上科技的翅膀。
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关键是藏粮于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愿意种粮是根本。当前,一方面粮食生产补贴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一方面粮食生产成本和风险在上升。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要确保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挖掘潜力。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要进一步完善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目标价格制度,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要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降低农民种植的自然风险;要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让农民分享粮食产业的增值效益。
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要探索藏粮于季。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季节性降水特点,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我国有近一半的耕地在非灌区,特别是北方旱作农业区,这些区域资源性缺水严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但这一区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较为有利,而且,降水期和秋粮作物生长期较为吻合,适宜发展相对高产的玉米、马铃薯等秋粮作物。按照压劣扩优、压夏扩秋的思路,再结合相应的旱作技术,可以把旱作农业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打造我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极。
挖掘粮食新潜力,还要注意数量与质量、区域与结构、开源与节流并重。既要在粮食增产上深入挖潜,也要在提高粮食质量、创建品牌上狠下功夫,还要在推广马铃薯等替代性品种、缓解主粮压力上努力探索;既要立足于主产区挖潜力,也要抓好平衡区、主销区的粮食生产,尤其是抓好非主产区中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既要在扩大生产能力上不遗余力,也要加强粮食产后管理,减少粮食加工、储运环节的非正常损耗,做好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粮食问题上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盲目乐观、轻言过关。我们必须着眼于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既要保证我们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的政策与办法,真正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