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粮食“三高”是愉快的负担
他说,中国13亿多人口,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粮食丰收。丰收后,就要适时收购。收购量的增加意味着农民可以卖粮变现,增产增收,这是有好处的。高库存量就意味着粮食有保障,只是要引导品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做到总量有平衡,品种有平衡。
不过,即便愉快,也毕竟是负担。尤其是国际国内同时呈现粮食供给宽松态势,粮食库存消费比大幅提升。国际上,世界谷物产量将达25.3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中国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十一连增”,成为历史新高。
“高库存量”就意味着仓储库存成本的增加。对此,任正晓回应到,不能理想的认为生产的粮食和消费的粮食正好相当。随着粮食总产“十一连增”,每年的粮食收购也在增加,库存增加是正常的事,也不是坏事。
可现实情况是,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这需要增加粮食仓储能力。为此,去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在2014、2015两年时间内,新建仓容1000亿斤。再加上,对“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也予以增加。
如何看待高库存,任正晓认为并非越高越好。他说,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粮食的库存消费比,即一个国家的库存量占其一年消费量的比例,正常比例大体上为17%-18%。“中国大大的高于这一水平。”任正晓表示,也不可能期望粮食库存始终提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任正晓评价这一政策是惠农政策,是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因为种粮农民不仅要保本,还要增收。显然政策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
“这项政策必须要坚持。但是,任何一个政策不可能永远不变,粮食也是商品,价格不可能无限提高,因此这项政策也要完善,我认为这是非常切合中国的农情、国情、粮情的。”任正晓说。
此前一年,根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总结这一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
任正晓说,目标价格这一政策的改革,现正在积极推进,处于试点阶段。通过去年一年的试点已经探索了初步的经验。作为目标价格改革,这是方向性的东西。至于什么时候向主粮推进,需要根据国内的粮食生产、供求、产需,特别是保护产区农民的利益,来协调稳妥的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因为价差的存在,导致走私发生。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从这两年开始,越南向中国走私大米的量非常大,甚至不比海关进口的数量少。新米上市的时候,越南大米价格3370元/吨,中国大米达到3800-3900元/吨。
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要“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行为。
任正晓表示,对任何国家来说,走私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在中国与邻国的国境间,由于有长期以来的边贸互市,类似于这种蚂蚁搬家式的走私,政府还要继续探索更加完善的办法来管控。现在来看,加强配额内粮食进口的管理,成效是明显的。打击走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非农经营收入高于务农经营,全国多地出现耕地撂荒现象。任正晓建议,农民要弘扬“爱地惜地”的精神,重要的是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让产区积极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性。
“农地不能折腾坏了”,他说,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土地的非农化、非粮化态势。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那就是改革中国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主体。这是一个重要战略。中国农业要形成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有赖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比如家庭农场,就可以整合小块耕地,提高土地的产量。农户以及企业都将因为规模经济受益。国家粮食安全也将得到保障。
对于粮食安全方面,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省长责任制。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出全面部署。
根据调查和测算,任正晓说,中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在700亿斤以上。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一是,农户储粮环节,每年在400亿斤以上;二是,粮食企业的储存,在150亿斤左右;三是,加工环节所导致的浪费,在130亿斤左右。因此,要加强“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
至于动议从起草至今超过10年的粮食法,根据《法制日报》报道,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已将粮食法草案报送国务院。制定粮食法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报道称,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抓紧完善粮食法草案,适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任正晓说,从2009年开始,按照中央部署,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抓紧工作,现在粮食法的草案起草已经向社会征求意见,全国人大高度重视,我们也期待这部法律尽快颁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