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吉林被曝陈粮顶新粮 粮食局将严查东北三省粮库

20.04.2015  13:16

2014年度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优秀单位”的荣誉还没有捂热,辽宁与吉林便被曝出了“以陈粮充新粮”的“粮耗子”新闻。

消息甫出,国家粮食局即刻火速组织调查,并在4月19日宣布除严肃督办对央视日前曝光的辽宁、吉林有关企业进行彻查外,还将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收储的政策性粮食库存作为今年国家粮食库存检查的重点。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分析师马文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次事件无疑是敲响了警钟,即现行粮食收储制度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刻,“当务之急是改变现行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目标价格改革”。

央视曝光“粮耗子”把戏

央视记者卧底吉林、辽宁三个多月,揪出中储粮几家粮库“以陈粮充新粮”的“粮耗子”把戏。

据央视《焦点访谈》4月17日报道,记者根据粮商实名举报,赴辽宁、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当地一些中储粮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若买2万吨,差价可达千万,从业10年的粮商更是透露,“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秘密”。

而此时距辽宁、吉林两省获得国家粮食局颁发的“2014年度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优秀单位”称号,仅一个月。

事件曝光后,国家粮食局火速组织案情调查,要求正在进行年度粮食库存检查的各省区市粮食部门,都要高度聚焦、严厉查处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和销售出库过程中的买陈抵新、先收后转、低收高转等各种转圈粮问题。

4月18日,国家粮食局核查工作组赶赴两省现场督办。

昨日(4月19日),国家粮食局又下发通知,表示除严肃督办对媒体日前曝光的辽宁、吉林有关企业进行彻查外,还将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收储的政策性粮食库存作为今年国家粮食库存检查的重点。

除了粮食监管系统之外,案件的另一中心角色——中储粮,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拥有多达346家直属粮库以及更多代理粮库、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的中储粮,其系统内已经爆出多起套取国家资金、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件:2013年被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名“硕鼠”、进口转基因油菜籽掺入中储粮临储库存;中央巡视组也指出,中储粮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

实际上,如果进行彻底检查,估计半数粮库都会被查出各种问题,或者说,打擦边球的灰色地带”,一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政策性强过市场性,缺乏市场竞争,并且花的都是国家的钱;另一方面权力在手,不敢明犯的,总有敢打擦边球的。我甚至见过有人把那些不会搞钱的粮库主管称作‘笨蛋’”。

中央调研粮食流通

马文峰坦言,该起案件的背后,折射出改革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已迫在眉睫。

我已写过多次内参,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将粮食的目标价格改革纳入考虑,改革当前粮食收储的现状”,马文峰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我们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那时我们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与粮价都低于国际水平,在那个时候,实行粮食收储政策是合适的,不仅保护了农民利益,更可起到稳定粮价、稳定社会经济运行的效果。但如今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逐年上升,当前现行的粮食收储制度已经落后、不合时宜”。

在我国,现行粮食储备体制是以政府储备为主,中储粮是主要操作者,而这种储备体制下,储备规模大,意味着管理难度也大,尤其是在当前粮价与粮食生产成本双双上涨的压力下,再严格的管控措施,也难以截住伸向灰色利润的手。

中央业已对粮食流通现状展开了调研。

3月30日,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建国带队,到国家粮食局专题调研粮食流通和粮食立法工作情况。调研期间,陈建国表示,为更好地发挥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粮食流通方式,提高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迫切需要通过立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法律制度的坚强保障。“当前粮食生产成本与收储价格如此之高,会整体推高当前社会经济运行的刚性成本”,马文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务之急是进行现行粮食收储体制改革,缩小粮食收储规模,放掉一些不合规范的粮库,引入市场机制,以目标价格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记者 张雯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