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提高产能 厚植河南新优势
图一:河南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2011—2015)
图二:河南小麦播种面积及产量(2011—2015)
图三:河南粮食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2011—2015)
图四:河南粮食单产及增长率(2011—2015)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认真践行“粮食生产是最大的政治”的光荣使命,粮食生产连跨台阶,实现十二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十三五”时期,随着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也必将在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粮食生产上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
“藏粮于地”的主要含义,一是要坚守耕地红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保有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二是要通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实现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保障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加之一些地方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导致耕地质量偏低,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我们既要保障一定数量的耕地红线不能逾越,也要保障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现藏粮于地、以丰补歉。“藏粮于技”的主要含义,就是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走提高粮食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进步是耕地刚性约束背景下稳定提高粮食产能的根本出路。目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更多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提高粮食单产,实现“三网”配套,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等,都必须靠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来保障,“藏粮于技”是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中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能,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立足长远的战略考量,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中央对确保粮食产能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新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调整,较之于以前的藏粮于库的办法要更积极、更长远、更主动,是建立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粮价下跌、库存增加较多、仓补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对调节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储存和提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粮食生产始终是我们的一张王牌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是河南人的命根,也是河南人的图腾,更是河南人的自豪。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多的小麦、1/10的粮食,除满足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在全国人端的10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河南,每食用两根火腿肠,就有一根来自河南“双汇”,每两个速冻水饺,有一个来自河南“思念”,每5个汤圆,有3个来自河南“三全”,等等。长期以来,河南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认真践行“粮食生产是最大的政治”使命,在粮食生产上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河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和国人厨房,彰显了一个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
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长。河南省把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提高土地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守住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耕地面积连续15年占补平衡,稳定在1.23亿亩左右,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小麦种植面积连续12年增加。截至2015年底,河南省耕地保有量高出国家耕地保护指标360多万亩。为了确保粮食生产,河南省加快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目前已经建成4602万亩高标准粮田,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200多万亩,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见图表一、二)。
粮食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十二连增”。2005年以来,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超千亿斤,连续5年超1100亿斤。2015年更是迈上了新的台阶,夏粮总产量突破700亿斤,达到702.36亿斤,比上年增长5.2%;秋粮突破500亿斤,达到511.06亿斤,比上年增5.01%;粮食产量突破1200亿斤,达到1213.42亿斤,比上年增长5.11%。在2000年到2010年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11年居于全国第一位,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也一直占据10%的比重,是全国名副其实的产粮大省(见图表三)。2011年以来,虽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超过河南,但河南自身粮食播种面积仍在不断增加,粮食总产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粮食单产也在不断创出新高(见图表四)。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既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农业生产画上圆满句号,又为“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为粮食连年增产插上了翅膀。科技扎下根,黄土变成金。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一条适合省情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我省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提供了强力支撑。“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项37项,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规划建设1031个乡镇(区域)农技站。2011年以来,河南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仅2015年就审定了7种主要农作物60个省级新品种;近3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小麦、玉米品种选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先后有4个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低产田改造和提升耕地地力方面,河南省先后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农业科技创新既为河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河南的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任务,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河南时刻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牢记在心中,始终把维护粮食安全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粮食生产作为河南一张王牌、一大优势着力培育,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根据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到2020年,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650亿公斤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有效灌溉面积达81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60%以上耕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80%以上的农户;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率先培育成全国优质小麦生态功能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先导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展望未来,河南必将继续打好粮食生产这个王牌,不辜负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更突出的新贡献。
3、 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需要国家多方支持
在看到河南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正视河南在粮食生产中存在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河南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靠天收成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郑州许昌漯河等地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持续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性减弱;种粮成本上升较快,农民比较收益较低,种粮动力不足;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部分耕地质量退化,污染严重,地力下降;农业科技的普及率仍然较低,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亟须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河南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确保中原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应进一步支持河南高标准粮田建设,保障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建设一批稳定的具有明显优势、抗灾能力较强和农业生产基础良好的高标准良田是确保粮食产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河南从2012年开始的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每年以大致900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已完善和建成高标准粮田4602万亩,占全部规划任务的72%。2015年,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夏粮平均亩产比全省夏粮平均亩产高15.3%;秋粮平均亩产比全省秋粮平均亩产增加15.2%。高标准粮田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十三五”时期,为进一步发挥这一支撑作用,除了继续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外,必须巩固和提高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的质量和水平,保持和不断提高其持久的粮食生产能力。这就需要国家和河南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强化田间管理,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如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的气象保障工程,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高标准粮田的信息实时查询和动态管理。
第二,应进一步支持河南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近年来,河南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完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项目,对稳定和增加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全省的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要求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基本不能发挥作用。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河南省委提出了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1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家在支农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根据高标准粮田的分布和地理条件,加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和立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应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点加强水源建设、节水灌溉建设,改善现有的农田灌排条件,建成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应进一步加大对河南中低产田改造的支持力度,挖掘河南粮食增产潜力。河南中低产田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主要分布在三门峡、洛阳、南阳、驻马店、商丘等地。这些耕地灌溉条件差、土壤盐渍化面积大,用养失调、土壤肥力低,耕作粗放、草害严重,环境脆弱甚至污染突出。在高产田有限且增产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改造中低产田使其成为“第二粮仓”,是今后河南增产关键,也是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国家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河南中低产田改造的支持力度,通过最新科技成果改良土、种、肥、机械及实施物联网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消除制约耕地生产力提高的主导因素,加快改善中低产田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绿色增产增效。
第四,应进一步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作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已经形成网络,并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高效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加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
第五,应进一步支持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智能化之间的融合水平。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推进实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藏粮于技”的直接体现,通过工业技术对劳动等投入要素的替代,可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涵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以及智能化工具等多项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南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融合水平,尤其在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和精准农业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增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要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应当大力支持河南省的产粮大县进入示范名额。
第六,应进一步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适应粮食发展新战略新任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必须有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民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民整体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将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对于河南这样的农业农民大省,国家应该给予名额倾斜,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七,应尽快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探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河南作为拥有一亿多亩耕地的产粮大省,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耕地面积扩大难度大的背景下,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作出新贡献,就必须努力开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新途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应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积极在生态条件较差、地力严重受损的地块和区域统筹规划,有步骤实施轮作休耕试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要深刻认识到,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土地地力是有限的,长期高负荷运转,掠夺性使用土地,土壤得不到休养生息,势必影响粮食持续稳产高产。河南粮食产量同全国一样保持了“十二连增”,在当前粮食供给相对宽裕、粮价下跌的背景下,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有利于地力恢复,也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真正实现“藏粮于地”。(执笔:省委党校焦国栋廖富洲张廷银贺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