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管企业资产总额十年间增长了两倍多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丹
9月20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全面深化改革专场新闻发布会。
国企改革
河南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99.5%
十八大以来,我省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之首,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省政府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孟连回答了记者提问。
10年来,省管企业规模效益大幅倍增。截至2021年底,省管企业资产总额2.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232%;利润总额263.4亿元、净利润183.2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8.5亿元、208.8亿元。省管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截至2021年底,省管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2%,净资产收益率3%,分别较2012年增长5.2、4.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0.8万元/人,较2012年增长114.6%。省管企业社会贡献度持续攀升。
今年以来,省管企业累计上缴税金287.5亿元,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4.7亿元,煤炭企业保供电煤2596万吨,为电厂让利超30亿元。
刘孟连介绍,国资国企坚持“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弯道超车晋升国家A级,截至目前,已完成任务的99.5%,省管企业盈利水平达到历史最好。
刘孟连介绍,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推动国资布局战略性优化、国企专业化整合,在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打造“旗舰劲旅”企业,“截至目前,已完成14家企业重组、3家企业更名、3家企业退出。”
“聚合效应”初步显现,河南交投集团管辖省内高速公路5592公里,占全省通车里程的77.5%;中豫港务集团累计开行中欧班列5000余班,成为枢纽经济发展“新引擎”;豫信电科集团招引超聚变项目上下游产业链落地,助推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省管企业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93%。
事业单位改革
为省科学院、省实验室等核定编制3300余名
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事关现代化河南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布会上,省委编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胡彦宏介绍,目前,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市县层面的改革方案已经批复,相关改革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据介绍,这次改革对事业单位从里到外进行了一次重塑性改革、整体性优化、系统性再造,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事”和“业”更加匹配。胡彦宏举例道,围绕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强做大省农科院,新组建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多家省实验室,对省直55个科研类事业单位进行整合设置,形成了布局合理、职能清晰、协同高效的科研院所体系。
二是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坚持“减法”和“加法”并重,盘活用好沉淀的和低效配置的机构编制资源,把该减的坚决减下来,把该加强的大力加强上去。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60.7%,事业编制精简46.9%,撤销了一批功能萎缩、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市县层面正按照既定精简比例和限额管理的双控要求,稳步有序推进改革。同时,将腾出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战略实施、民生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
比如,为省科学院、省实验室等核定编制3300余名,根据需要增加了教育、医疗卫生、文物保护等领域相关单位编制数量。
三是体制机制顺畅高效。通过撤并“小散项”、合并“同类项”、单设“必设项”,有效解决了省直事业单位存在的分散重复设置、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
四是动力活力充分迸发。把改革目标放到推动事业发展上来,赋予事业单位更大自主权。对转制为企业的单位,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整合盘活国有资产。
营商环境
河南市场主体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用脚投票。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900万户,是10年前的3倍多,位居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1位。
据介绍,2012年以来,河南先后10次累计精简68.2%的省级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贯通省市县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全面建成,“三十五证合一”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目标,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系统性重塑、政务服务整体性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90%以上的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上升到90%。
科技创新
去年河南财政科技支出是2012年的5倍
发布会上,胡彦宏介绍,河南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谋划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以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351.2亿元,是2012年的5倍;2012~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幅14%,2021年突破10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05%上升至2021年的1.73%;今年前7个月技术合同成交额620.78亿元,同比增长145.6%,超过去年全年的成交额。数字变化的背后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加油助力。
截至8月末,河南发放“科技贷”97.6亿元
10年来,河南在推动地方金融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省金融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拴成表示,地方金融改革从完善组织体系到提升资产质量,从创新先行先试到典型经验推广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实施“引金入豫”工程。近年来,“金融豫军”快速崛起,目前,全省银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240家,在豫非法人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634家,初步形成了各业并举、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
深化城商行改革。2022年5月27日,新中原银行正式揭牌,标志着我省城商行改革重组顺利完成。重组后的中原银行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存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6300亿元,在全国城商行排名从第12位上升到第8位。
推进农信社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修订完善省农信社改革方案,持续深化省市县三级农信社改革,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法合规、分类指导”的原则,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截至2022年8月末,全省136家农信社,已完成改制106家,剩余30家正在积极推进。
探索地方政策性科技金融。截至2022年8月末,全省科技贷累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1816家(次)、发放贷款97.6亿元。
推动普惠金融改革。卢氏县在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实践中,先行先试,敢于创新,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改革经验,开辟了普惠金融在农村落地的有效路径。
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先后推动建立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2012年至今,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64家。截至目前,全省境内外上市企业149家,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首发5家,迁址郑州1家,境外上市1家),境内过会待发企业8家,港股过会待发1家。年度新增上市企业数量有望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