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著名作家等人谈生死观—— 现时此刻是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03.04.2018  10:13

  核心提示|每到清明节,人们祭奠亡人、缅怀先人,都会特别地想到生与死的问题。“死亡”是大多数中国人比较忌讳的话题,但正所谓生死无常,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死亡,如何理解死之于生的价值和意义?就这个话题,大河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多位著名作家、殡葬从业者以及经历过生死一线的人,倾听他们结合个人经历,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的生死观,为更多人释惑。

如何面对至亲离开?

刘庆邦

我在延续我母亲的生命。

临近清明,从河南煤矿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刘庆邦和往年一样,回到老家河南,给母亲扫墓。4月1日,他带着新作《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和郑州的读者分享,这本书记载了在母亲的最后时光里,刘庆邦陪护的过程和点滴思考。当现场嘉宾朗读起书中文字时,刘庆邦泪如雨下,情绪许久难以平静。

十多年前,当得知辛苦操劳一生的母亲病倒入院,他从北京赶赴母亲病床前守护,写陪护日记初衷是记录饮食起居和用药,以便更好地照顾母亲。这个过程中,他常在病床前听母亲的各种回忆,从中感受中原大地一角的沧桑变迁,他说,倾听也是孝顺母亲的一种方式。

刘庆邦常说,母亲是他的信仰,是母亲启蒙他走上了文学之路。“我继承了母亲的基因,可以说我在延续我母亲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我要接过母亲的精神和灵魂,通过自己不断修行,不断完善自己,使得母亲的精神和灵魂发扬光大。”

老人该如何面对死亡?

周大新

子女要多理解和关心老人。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的新作《天黑得很慢》聚焦老年人,其中讲述不少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和养生医疗器械的骗局,他分析说,老人容易上当的主要原因里,除了判断力下降之外,“怕死”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牙齿脱落、听力和运动能力衰退再到失去脑力,进入老年生理的变化谁都逃脱不了,最终结果是丧失运动能力回到床上,和刚生下的婴儿差不了太多,生命走了一圈回到原点。”周大新对大河报记者说,最后这段风景需要来自亲人和社会的关爱,爱之光才能照亮老人逐渐变暗的人生旅程。他提醒年轻人多理解和关心家里老人,对于正在老去的人来说,要趁“天黑”之前就做好准备。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有当人间都忘记了你,才会“终极死亡”。这个“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的观念,其实在古今中外都很流行。

永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乔叶

现时此刻是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以前每次听到电视剧主题歌唱的那一句:“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著名作家乔叶就会想,要真的能再活五百年,那是什么情形呢?于是,这个探索在她的新作《藏珠记》里实现,主人公唐珠更是从大唐天宝年间,活到一千多年后的当下。

那永生是好事还是坏事?乔叶的回答是: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好事是可以无限地长见识,享受生活的美。坏事是如果时间或生命毫无节制,其实也是另一种虚妄,甚至会陷入灾难。所以她在小说里写道:“时间过得太快,是一种惩罚。时间过得太慢,也是一种惩罚。时间静止不动,更是一种惩罚。总之,只要感受到了时间,这就是一种惩罚。”

乔叶曾写过一部作品《最慢的是活着》,里面就表达了她理解的“向死而生”。在乔叶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事情,永生是一种惩罚,“我觉得人间就是天堂,现时此刻是每个人的黄金时代”。她还谈到生的延续,当打开一本书觉得像是和朋友聊天,也许这位作者已经不在了,但能感觉到精神那部分仍然存在,难道他们不是仍然活着吗?

古人们如何看待生死?

止庵

死是一个终结,所以掉个头说,要好好活。

惜别》是作家止庵于母亲故世三年后沉淀而成的生死体悟,他说:“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

止庵翻阅先秦哲学,发现墨子、庄子、孔子对生死各有看法,最主要是孔子儒家的想法,“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是把死这个悲观绝望的问题当做一个起点来思考,得到的是一个积极的东西。死是一个终结,所以掉个头说,要好好活。”同时,止庵说,《庄子》中提到要“苦死者”,意思是要体会离去的人,慢慢接受他不在的事实,这是古人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所以中国人有“守丧”的传统。

殡葬从业者如何看待生死?

90后入殓师

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

殡仪馆里,生者和逝者的离别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殡葬从业者们应该是见过生死最多的人群。90后女生王帆(化名)曾是郑州市东区殡仪服务中心的一名入殓师,她曾在微博写道: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且行且珍惜。

置身追悼会,王帆经常会不知不觉地被触动,“有时会为家属的悲痛触动,有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不自觉地流泪。”王帆曾遇到过一个溺水身亡的两岁孩子,忍不住落泪,“孩子那么小,人生刚开始却戛然而止了。”见多了死亡,让她更懂得了如何生,“生命是很脆弱的,我们随时会发生意外,所以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现在,积极活在当下,面对不舒心的事情,要学会放下。以后当死亡突然降临,回味起走过的人生也会少些遗憾。”

你有没有经历过生死一线间?

坠洞女孩

对每一个生命,都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3月7日凌晨,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宣告了一个生命诞生。这也意味着,23年前被从桩基洞中营救出的幼女李恒,当娘了。

1995年10月15日下午,一岁半女孩李恒,跌入工地一个8米深的桩基洞中。生命关天!郑州的武警官兵、市政工人、医护人员等300多人展开立体营救。3个多小时之后,李恒被从深洞救出。此事经过大河报报道,一时成为万众瞩目的新闻事件。23年来,李恒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童,上学、读书、考上大学,就业、结婚、生子当娘,快乐着一个女孩的快乐,幸福着一个女人的幸福。

“如果当时没有大家的努力营救,我可能就没了,所以现在我活着,就一定要活得精彩。”李恒在三年前刚参加工作时,这样对大河报记者说。

□记者张丛博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