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一起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三)

07.09.2019  15:20

编者按: 9月8日至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在郑州举行。这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次在中部地区举办。届时,蹴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3个项目的比赛在我校举行。目前,我校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迎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到来。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推出《来吧,一起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专题报道。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时间9天,设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花炮、陀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民族式摔跤、武术、马术、秋千、射弩、押加、龙舟、独竹漂、民族健身操17个竞赛项目和若干个表演项目。参赛人员总数7000人。


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相传为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所创,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因为抢花炮的比赛过程类似大洋彼岸的橄榄球运动,所以这项活动也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

抢花炮活动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活跃,侗乡就流行着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当村寨中有抢花炮比赛时,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涌向岩坪,有的是为了给本村寨的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却是为了寻找如意郎君。当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会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全场顿时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树技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的去寻找,当其中一人抢到红炮圈之后,还必须在其他人的争抢中,“过关斩将”,将其送到庙里的裁判台上才算获胜,因此这也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

成为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后,花炮比赛进行了很多改进。在规则上融合了足球、篮球、橄榄球的很多理念和规则,更具时代感,同时在时间和地域上也进行了限制。为了比赛的安全性,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对于花炮的发射器上也进行了改进,将火药发射改为了电动发炮器;在花炮的设计上,将刚开始直径为5厘米的小铁箍改为了直径为14厘米的彩色橡胶圆饼,让比赛更具有公平性和观赏性。

珍珠球,原名为“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是满族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由满族先祖采珍珠的劳动演变而来。后来,这项活动进一步发展演化,满族人民在狩猎、打渔、采珍珠之余,在陆地上会以绣球代替蛤蚌,互相投掷到对方的鱼篓中,为了表示深水采蛤蚌的艰难,他们还设置了“蛤蚌精”的角色来阻挠采集珍珠之人,这样,源于满族人生产生活的“珍珠球”运动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则和战术,成为了具有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运动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温婉,相反其实是异常激烈的。珍珠球在水区的运动与篮球、手球运动有一定的共性,而在封锁区持拍防守队员又具有足球守门员和排球拦网队员的特点,运动员需要不停的运用加速冲刺、急停、转身、变向变速、突破过人等大强度身体动作来配合全场快节奏的攻防战术,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性等都要求极高,也因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1991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木球是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宁夏是木球运动的发源地,宁夏民间的木球游戏又称“打毛球”,毛球不是木制球体,而是羊毛制作的“毛旦球”。相传“打毛球”是放羊娃们在荒滩野地上开展的娱乐活动,用手中的鞭杆木棒争相击打“毛旦球”,也称为“打毛球”。“打毛球”是一种刺激性强,对抗激烈的运动,是在身体的相互冲撞,手挥木棒的抢夺搏击中取乐,牧羊儿童借此消耗剩余的体力和精力,排遣放牧生活的无聊。但是,“毛旦球”在棍棒的重击下容易松散破损又不易制作,于是就有人用镰刀顺手砍下一节木棒,以木代球,既坚固耐打又方便可行,由此产生了宁夏民间“打木球”的雏形。

因为木球运动具有极强的竞争性与趣味性,且便于推广普及,在1991年的广西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木球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比赛时,每队上场5人,手握击球板,运用传、接、运、抢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并用抢断球等防守技术,阻止对方得分。比赛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

龙舟是一项在民间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集诸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壮、苗、傣、白、土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均有节日赛龙舟的风俗。

尽管各地赛龙舟的日期不同、纪念对象各异,但无论哪里,都会在赛龙舟时将舟船装扮成龙型,以锣鼓、呐喊助阵,并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中国龙舟运动精神。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龙舟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武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

我国少数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少数民族先民们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凶猛的野兽,以求得自保,后来武术又成为了一种军事技能,现在的少数民族武术已经集健身活动以及表演技艺功能于一体。

少数民族武术的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根据比赛人数和性别,分为个人和集体项目,男子组和女子组进行比赛。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在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摔跤的雏形——角力。据考证,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摔跤运动,摔跤在我国古代叫“角抵”,又名“角力”,后来称“相扑”,近代才叫“摔跤”。

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是元老级的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摔跤)六个跤种。

蒙古族的摔跤极富盛名,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在那达慕大会上,“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

民族式摔跤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摔跤都有着本民族的特色和自己的规则,这项运动也成为了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传统体育活动,虽然历史悠久,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