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最硬“中华第一剑”
26.07.2015 19:42
本文来源: News.He-nan.Com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 题: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最硬“中华第一剑”
作者 李永飞 杨永刚 夏玉宝
50多年前,随着西北大漠上一声惊天巨响,共和国历史上一支新型武装力量——中国地地导弹部队宣告诞生,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50多年后,这支英雄的“种子”部队已成长为洲际战略导弹劲旅,当年的“东风第一枝”已成为名扬军内外的中国“东风第一旅”。导弹武器装备经历多次换型,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实现了战斗力建设从“打得响”向“打得远”、“打得准”转身。
大山阻挡不了俯瞰的视野
那年,该旅发射二营被第二炮兵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庆功之时,官兵做梦也没想到,一场“滑铁卢”正在等待他们。
午夜时分,旅基本指挥所向该营下达演习命令。官兵迅即集合,悄无声息向阵地进发。然而,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暗战”正悄然而至。
机动行进至某开阔地域,突然下达的特情,让该营指挥员懵了——按照预案,这个时间点不该有特情。
是规避卫星还是继续前行?短暂犹豫,终成遗憾。导调组判定,部队行踪暴露,演练败北。
事后,官兵发起牢骚,“这样的特情不合常理。”旅领导的回答不容置疑,“上了战场,敌情怎会提前告知?只有平时把情况预想清楚,把对手研究透,才能在战时不留遗憾!”
一番拷问让官兵直冒冷汗。他们的预案里,“小股敌特袭扰”、“桥梁被炸”、“道路被毁”等赫然在列。
“真正的战斗,哪些特情才是致命之伤?”一场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旋即在全旅展开。在一次次思想交锋中,官兵们逐渐认识到:一名军人,如果视野狭窄,无视全局,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缺乏战略眼光,不注重学习思考,缺乏跑步前进、疾步追赶的勇气,就会“一觉醒来”被甩在后头;如果缺少现代战争知识,不把世界装在胸中,就不可能“按准地球的脉搏”。
踏访该旅一座座深山军营,记者看到,图书室里,整齐地码着高科技书籍,不少都翻得毛了边;政工网上,官兵们浏览最多的是军事前沿知识。闲暇时间,官兵们经常关注的是世界热点,经常谈论的是大国形势,经常分析的是打赢差距。
天上战机轰鸣,地上铁甲冲锋,海上航母巡弋,多维空间厮杀……荧屏上,伴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一幕幕战场画面撼人心魄。这样一份“军情通报”,是该旅每周交班会的例行内容。这一传统,他们已坚持了数十年。
坑道屏蔽不了追梦的信心
“抬头一线天,脚下乱石滩;极目百步远,出门就爬山。”这是该旅技术营阵通连驻地的真实写照。
从城市入伍的列兵冯俊龙刚到那里,望着四周巍峨的群山,忍不住欢呼雀跃。然而,一周不到,整个人便蔫了。深山坑道,值勤岗台,他悄悄挂起退伍倒计时表。
然而,一个特殊的仪式,让他的想法从此改变。
去年除夕,年夜饭刚过,代理排长、二级军士长夏夕庆把阵地值守的10余名官兵,集合到导弹旁。
“稍息!”“立正!”“向‘国宝’敬礼!”面对神剑,官兵们庄严地举起右手。夏夕庆从胸前取下卫国戍边金质纪念章,佩戴在导弹上。
看着金光灿灿的纪念章,冯俊龙羡慕地问:“班长,我什么时候也能拥有这样的纪念章?”
已在深山坑道坚守了21年的夏夕庆平静地说:“这枚纪念章,是对‘导弹守巢人’的褒奖。只有脚踏实地,热爱我们的‘国宝’,热爱我们的导弹事业,才配拥有它。”
那天过后,冯俊龙像变了个人,悄悄撕下倒计时表,挂上了自己的成长路线图。
回忆当年的相似经历,已是四级军士长的李涛坦言,刚进山沟时,他也想早日“出山”。然而,下连后“向阵地报到、向国宝敬礼”的第一堂课,让他对军人的使命有了全新认识。他在心得体会本上写道:“连队没有信号,说明位置更重要。军人的胸膛里,更要响起冲锋号!”如今,他已担任供电操作手13年,常年保持导弹阵地24小时不断电。
守在岩层深处,地处信息孤岛,一代代“导弹守巢人”用坚守诠释着责任和担当。
16年前,四级军士长张梁开始了一个人的“早操”——巡查阵地水泵房。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连队距离水泵房1.2公里,一天早晚来回两趟就是4.8公里,一年365天,16年就是28000公里。
战位束缚不了强军的脚步
一场即将到来的大雨,让该旅党委会陷入僵局。
这一天,一场某状态下值班转换任务摆上议事日程。按照战标要求,该任务需要在数天内完成。然而,气象预报显示,第二天驻地将有一场大到暴雨。
是遵循战标还是缩短时间,与会人员争执不下。此时,时任旅长杨光正带领官兵在外执行任务,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政委文青身上,等待他定下决心。
“任务有没有把握?”在与操作骨干逐个谈心后,文青果断拍板:当夜完成任务!
夜幕中,基地司令员刘启德闻讯赶来,看到官兵们紧张有序的操作,他勉励大家,“你们只管放心操作,大胆干!”第二天凌晨时分,官兵们高标准完成了任务,刷新了该型武器状态转换的最短时间。
导弹战位,空间狭小;战标既定,突破更难。而文青的自信,源自官兵的个个过硬。从干部到士兵,从机关到基层,他们人人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目标,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出实招、用实劲,与时间展开赛跑,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
第一次参加第二炮兵等级营长考核,发射三营硕士营长周游国只评了三级,刚刚及格。旅领导问他:“你这个三级营长能不能指挥打仗?”
卧薪尝胆,百炼成钢。仅仅一年,周营长又走进考场。面对十几名第二炮兵顶级导弹专家的轮番考问,他两个半小时对答如流,没答错一个问题,没判错一个现象,没画错一个电路。坐在台下的基地司令员,不相信今天考不倒他,按捺不住上台和他过招,提了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还是没有难住他。经过不懈努力,他被破格由三级发射营长直接定为一级发射营长。
这些年,部队历经多次移防、转隶和换型,但从来没有一人思想抛锚、没有一次行动迟疑、没有一个落伍掉队。
机台限制不了创造的胆识
高原戈壁,呵气成霜。那年初冬,该旅受命执行一场实弹发射任务。为全面检验该旅作战能力,上级有意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发射一枚拼装的老旧导弹。此役如获成功,他们将获得通往更高战场的“通行证”。
每进行一项测试,官兵的心都紧张到了嗓子眼。然而,发射在即,发控台上一个瞄准仪器突然发生剧烈抖动。故障如不排除,将无法判断导弹的瞄准精度。
该旅技术骨干分析认为,这是某电源干扰所致,只需更换电源即可。而在场的专家却表示,为确保发射万无一失,建议设备返厂维修。该旅官兵坚持己见,立下军令状。更换电源后,故障排除,发射如期进行,打出了同型号导弹历史最佳精度。
发射成功了,但对决战沙场的军人来说,依靠外援发射导弹,终究不光彩。该旅官兵时常拷问自己:到了战场,上哪找外援?能打实弹是不是就能打实战?
仗怎么打,剑就怎么练。为了打赢未来战争,该旅在“地下龙宫”开始了一场“寂寞的长跑”——
为了让尖子人才多起来、硬起来,他们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十大创新成果”评比,广泛开展“问不倒”、“一口清”、“一摸准”群众性练兵活动,推动了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构建“总体型人才领头、权威型人才保底、通用型人才应急”的实战化技术人才保障体系,一举破解一线作战部队缺少“大家、高手、权威”的现实问题。(完)
本文来源: News.He-nan.Com
26.07.2015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