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发布

14.09.2017  17:22






新闻发布会现场


河南日报记者提问


      9月13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正式对外发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党委书记刘济宝介绍了河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普查公报有关情况,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纪委书记何晨等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刘济宝在发布会上强调,河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时任省长的谢伏瞻书记召开常务会议,听取了《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由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并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财政的大力保障下,在各成员单位的鼎力支持下,省普查办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历时近3年,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了普查各项工作任务。

      刘济宝介绍说,此次普查利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收集整合多行业专题数据,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近800万个图斑构成的多要素、全覆盖的地理国情数据,全面查清了我省“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了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如实表达了我省地理国情要素在标准时点的现实状况,建成了普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编制了统计数据汇编和普查公报,形成了丰硕成果。普查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河南省地理国情家底。

      刘济宝总结了此次普查的五个特点。一是全面,普查内容和指标选取了行业和部门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对全省范围无缝隙覆盖,能够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支撑;二是真实,遵循“自然优先、现状优先”和“所见即所得”的原则,采用“室内高精度遥感影像判读+人工野外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其中实地核查率达到57.4%,形成野外核查轨迹35.8万千米,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相当。全省统一数据采集,统一数据建库,采用计算、对算两种方式进行基本统计,确保普查数据全面、客观、真实。普查成果先后经过国普办的预验收、复查、标准时点核准验收,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3%;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对应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选取了超过300个统计指标逐级汇总,精确表达了地理国情;四是互补,普查分类体系与其它部门的普查调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从多个维度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支撑;五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刘济宝表示,此次普查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全省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公共服务保障作用日益彰显、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共享融合走向深入四个方面。同时,他表示下一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按照今年7月1日实施的《测绘法》赋予的新职责和“十三五”规划明确的新任务,深入贯彻省政府常务会议上陈润儿省长提出的三点要求,大力推进普查成果共享应用,加大普查成果开发力度,深度挖掘普查成果价值,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成效。依据普查成果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内容。一是推动普查成果在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制定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各类资源、防灾减灾与应急保障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二是大力推进常态化监测。河南省将按照“结合省情、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利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作为本底,按年度实施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并围绕重点领域结合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需求开展专题性监测,持续提升地理国情信息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刘济宝在回答《河南日报》记者提问时介绍,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普查主要是获得地表的“山水林田湖”自然要素和包括城市、乡村、道路等人文要素的位置、空间分布等,将在军事、国防、经济建设和社交等方面产生重要意义。宏观上看,普查成果发布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普查成果对我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着力打好“四张牌”提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准确摸清“家底”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二是提供研究自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重要科学手段。普查成果科学揭示了我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内在关系,准确掌握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我们进行宏观思考、把握大局,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重大。三是为其他专项普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普查成果将为优化我省国土空间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增强公众省情意识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何晨在接受《香港商报》的记者提问时表示,地理国情普查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普查或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主要有认定标准不同、技术指标不同、数据采集时点不同。为此,省普查办公室在普查工作前,多方收集各部门资料;在普查成果整理中,积极与各部门调查和管理数据对接;在普查工作完成后,通过上门沟通、电话联系、召集会议等多种方式与各部门进行衔接,形成最终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负责人在回答郑州广播电台的记者提问时表示,普查成果公布后,将通过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目录、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及地理国情信息服务系统等多种形式提供在线或离线服务。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大河网、河南手机台的记者提问时表示,为确保普查数据客观、真实、准确,省普查办分别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制度、统一技术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成果的质量。普查完成后,随即开展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每年将形成一期当年度的监测成果,与之前的普查成果形成时间序列数据成果。

      据介绍,河南省投入省财政资金1.74亿元,组织全省19家资质单位,1300名技术人员,圆满完成了各项普查任务,全面查清了全省各类地理国情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了全省地理国情“家底”。普查成果主要有基础成果类、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成果专报》、《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统计数据汇编》、《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报告》。此次发布的《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主要数据包括:全省各类地形地貌的面积和空间分布、种植土地、林草覆盖、水域、荒漠和裸露地、房屋建筑(区)等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铁路与道路的路面面积、长度、构成及空间分布、重要人工构筑物的面积等。

      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

      从整体区域分布看,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占比面积中,南阳占16.79%,信阳占12.17%,洛阳占9.52%;分布较少的济源占1.16%,鹤壁占1.21%,漯河占1.56%。自然地理要素占比面积中,54.35%分布在平原,12.32%分布在台地,9.38%分布在丘陵,23.95%分布在山地。

      从各类型分布来看,地貌类型方面,平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7.13%。台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29%。植被覆盖方面,全省植被覆盖面积为141256.93平方千米,其中种植土地面积为85891.80平方千米,林草覆盖面积为55365.13平方千米,包含旱地74947.69平方千米,水田6878.32平方千米,果园2359.49平方千米,乔木林27316.23平方千米,灌木林17433.79万平方千米,乔灌混合林3108.52平方千米,天然草地6316.57平方千米。水域覆盖方面,全省单线长度500米以上的河流总长度为76721.67万千米,全省单线长度500米以上且宽度3米以上的水渠总长度为75225.49万千米,全省单个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湖泊总面积为37.49平方千米,全省单个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水库总面积为1593.79平方千米。全省水面面积共计3673.72平方千米。荒漠与裸露地方面,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为716.97平方千米,  67.53%的分布在平原,1.59%分布在台地,4.74%分布在丘陵,26.14%分布在山地。

      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铁路与道路、居民地与设施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现状。

      从总体区域分布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占比面积中,南阳占10.26%,郑州占9.18%;分布较少的济源占1.02%,鹤壁占1.93%。人文地理要素占比面积中,77.42%分布在平原,12.02%分布在台地,5.75%分布在丘陵,4.81%分布在山地。

      从各类型分布来看,铁路与道路方面,全省铁路与道路的路面面积为2734.49平方千米。全省铁路路网总长度5501.2千米。全省公路总长度为87761.71千米。居民地与设施方面,全省房屋建筑(区)占地面积为13013.14平方千米。个体面积在1600平方米以上的工业设施总面积为53.62平方千米。个体宽度大于3米且长度在100米以上的堤坝总面积为30.61平方千米。个体面积在1600平方米以上的温室与大棚总面积为359.83平方千米。

      随着普查公报的发布,河南省将进一步加大普查数据开放和成果开发力度,积极推动普查成果共享应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成效,扎实开展常态化地理省情监测,不断提升地理国情信息服务能力,在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制定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各类资源、防灾减灾与应急保障服务等方面发挥地理空间公共基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