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黄工程让黄河、长江在郑州相会【音】

06.11.2014  20:03

 

  

郑州台记者郭涛、李鹏、卢静报道:

  (总头)一渠清水送京津,丹江连结两岸情。历经了10年的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泓清水即将穿越中原大地,向北奔涌直至京津两地。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同时还是惠及亿万民众的社会工程、生态工程和经济工程。在工程即将正式通水之际,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省内沿线的多家广播电台,沿江水共同走进工程的沿线,带您全方位了解这一世纪工程。

  (导语)自古,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出后,便一南一北,平行入海,没有交际。但是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的实施,让这两条横贯东西的大江、大河在中原腹地相会。作为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所在,穿黄工程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无数的水利建设奇迹。请听《南水北调系列报道之一:穿黄工程让黄河、长江在郑州相会

 

 

 

  郑州向西约30公里的邙岭附近,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随着地势的增高逐渐下切,渠道的尽头,邙岭被层层切下,十米一个台阶,最下面,矗立着一排绿色的玻璃装饰的建筑,正下方,是两条输水洞,从洞口开始,丹江水将沿着这两条隧道从黄河河床以下30米处穿河而过。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直管局郑焦项目部工程师李文哲:(录音:下面这两根管子就是穿黄工程的主体隧道了。它是圆形的隧道,内径7米、外径是9米左右,它的全部长度是4250米。在黄河下面大概30米的深度下穿到黄河北岸。在黄河北岸的河滩上,通过一个竖井升到地面,然后进入常规的南水北调的渠道。)

  穿黄工程于2005年9月27号开工,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工程建设之初,由于考虑到黄河水文情况非常复杂,水利部先后组织长江设计院和黄委会设计院分别独立设计渡槽凌空穿黄和隧洞遁地穿黄两个方案,并进行综合研究比选。经过反复论证,专家们最终选择了隧洞穿黄方案。为了适应黄河游荡性河流与淤土地基条件的特点,穿黄工程开创性地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外层为厚0.4米拼装式管片结构衬砌,内层为厚0.45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衬砌。李文哲(录音:正常的洞是7米的,大概埋个十几米就可以了,最后咱们选择了二三十米,这个保险系数是非常高的,已经是上千年的稳定了)

  为了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在隧道的两层衬砌之间还采用透水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先例,也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堪称人类历史上技术难度最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录音:我们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挑战,通过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建设者的努力,我们科研攻关,着力的解决那些难题。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水利水电建设技术和地下隧洞建设方面的飞跃。)

  在克服了重重苦难之后,穿黄工程在历时4年零7个月之后于2010年全线贯通,并于今年9月15号顺利完成充水实验要求。工程师李文哲告诉记者,当清澈的丹江水留经此处时,穿黄工程除了向黄河以北地区输水之外,还将通过工程南岸的退水洞,在穿黄工程检修或水量丰沛时,把千里之外的丹江水对黄河进行补源。长江、黄河这两条自古"不相往来"的大江大河,将在这里实现亲密握手。(录音:如果说出现断流或水量不足的情况,国家可以相机给黄河补水,咱们把阀门扎住,长江水就可以直接给黄河补水了。)

  数年辛苦建设,今朝终见成果。通过深埋在黄河之下的两条隧洞,一泓清水成功穿越黄河从北岸竖井奔涌而出,再通过干渠,沿着太行山前的平原一路向北,流向干渴的华北大平原和首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