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奋:变遗产为时尚的“文化设计师”

17.11.2015  11:25

初次见到程应奋,你会惊讶于她一身绚丽夺目的神秘丝绸,散发着十足的异域风情。这些夺目的服装,就是由她最喜爱的艾德莱斯绸制作而成。艾德莱斯是维吾尔族的古老叫法,意为“扎经染色”,它是一种古老绸缎,其流通甚至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现在中亚地区流行的丝绸样式多与艾德莱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古老绸缎的制造工艺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11月3日结束的2015年度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程应奋将艾德莱斯再一次带到了首都,凭她的艾德莱斯绸服装获得了“十佳设计师”称号。荣誉背后,是什么成就了她?聚光灯下,她有着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发现西域:从文化中挖掘美

我是一个普通人。”在记者面前,程应奋总是这样谦虚地强调。多年前,她的父母毅然放下大城市的生活选择支援西部,来到还不发达的新疆地区扎根定居。新疆本地居民以维吾尔族居多,又兼有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而维吾尔族作为塞种、月氏、回鹘和汉等民族的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它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文化及民间工艺。

维吾尔族有个传统,女性在重要的聚会上会穿颜色艳丽的丝绸服装,这种服装就是艾德莱斯绸制作的。作为中国传统扎经染色的代表之一,艾德莱斯绸融合了维吾尔族的人文气息、自然景观、宗教信仰、艺术风格,是维族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正式服装。

而多年前在南疆的一次采风经历,成为程应奋立志推广艾德莱斯的契机。

当时还担任公司设计师的她,想挖掘一些有更好颜色和图案的艾德莱斯绸,于是前往南疆的和田进行访问。位于南疆的和田市吉亚乡是艾德莱斯的故乡,这里大约有几千个艾德莱斯绸作坊,大多由家庭经营。程应奋看中了一块艾德莱斯绸,决定买下来带回去。他们随手把丝绸叠起来装入袋中,准备打道回府。

此时,经营作坊的老人的举动不可思议。老人从他们手中接过艾德莱斯绸,跪在地上将布料十分仔细地整理好,虔诚地放到嘴边念念有词地说着些什么,然后双手小心地把面料捧给了程应奋。

当时我受到了震撼。”程应奋回忆起那一幕,感动不已。“艾德莱斯绸不只是这些手艺人养家糊口的工具,更是他们匠人的信仰。

被老人打动的程应奋,决心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艾德莱斯,感受它背后的文化的温度与信仰的力量。

心怀社会:设计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

多文化的生长环境,塑造了程应奋开阔的设计思维。作为一名设计师,她想把艾德莱斯引入时尚的前沿,将它打造成民族符号。

但传统的艾德莱斯绸色调与时尚与主流审美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图样和纹理也较单一。此外,由于技术特殊,艾德莱斯只能手工制作,传统的技术制做出来的丝绸颜色与图案难以保持稳定,手工制作的产量很低,加上近几年经济不景气,南疆的艾德莱斯绸工厂倒了一大批。推广艾德莱斯绸需要稳定的供给,布料的问题让程应奋心里很着急。

办法总比困难多,程应奋很快有了主意。“首先,我们从设计入手,找熟悉的工匠合作,按照我们设计的主流审美方案制作面料,蚕丝和染料质量也要严格把关,打响艾德莱斯品牌。有了稳定的需求,下一步就可以考虑扩大生产。

虽是设计师,她没有局限自己推广艾德莱斯的思路,“发展艾德莱斯,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就业,如果新疆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都参加培训成为艾德莱斯绸工人,不仅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问题,他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为了推广艾德莱斯绸,她与新疆高校合作,成立了新疆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中心,并担任中心设计总监,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艾德莱斯的发展从此有了技术和资源的支持,走上了组织化发展的快车道,“设计师不能只把文化遗产当做产品去消费,传承文化也很重要。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

现在反响很好,意大利面料商开始和我们接洽了,打入西方市场只是时间问题。”程应奋说。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的服装文化就这样在程应奋手上冲突与融合,最终成为发布会上独具特色又富含时尚气息的“程应奋时装”。绚丽的艾德莱斯即将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带来中国独特的西域风情。

除了设计师,程应奋同时还在乌鲁木齐的高校担任教师。“我这学期也一直在上课,和年轻人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感觉很好,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她说。

程应奋的学生继承了老师对传统的传承精神。她的一个学生考到了北京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又回到了新疆做服装,更多的学生毕业则是直接选择在当地从事服装行业。“他们有对传统坚守,但具有比老一代人更广阔的视野,能培养出他们我很欣慰。”程应奋自豪地说。

对于一个具有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设计师,创造出夺人眼球的服装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挖掘审美背后的文化蕴意,每一位服装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定位或符号。”程应奋说。“艾德莱斯是我的标签,我更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一标签。”她和她的学生们不畏辛苦,把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到了新疆,就像曾经千里迢迢来支援新疆的她的父母那样。(中国青年网记者 纪万林)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