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郭尚兴教授荣获“资深翻译家”称号 ——纵揽古今,译中华文化,传中国声音

15.11.2019  08:54

2019年11月9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暨2019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港台地区以及亚洲、欧洲、北美、拉美等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领域的9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我校郭尚兴教授荣获由中国译协授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资深翻译家”是中国译协对长期奉献翻译事业的专家学者的突出业绩和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是翻译工作者的极高荣誉。

从“西”向“”的转变

1976年,郭尚兴从开封师院外语系(今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毕业,留校工作至今。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尝试做英译汉的文学翻译。后来逐步开始做西方文化的研究、《圣经》的研究、莎士比亚对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的研究。在《英汉中国文化辞典》编写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在国内是一个空白,于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转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研究。然而,在一片崭新的领域中开疆拓土并非一件易事,传统文化英译的三个困难至今都令他印象深刻。一是译者很难彻底把握和透彻地理解中国悠久、负载、深厚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文化史世界上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英语世界中都没有相对比较一致的、与之非常相似的文化现象。再加上中西两种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用英语来表述中国文化,本身就有大量的无法表达的语言上的障碍。三是如何把握文化翻译过程中的原则、标准、出发点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特色,进而相对比较完整、比较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特质。面对这些问题,郭尚兴并没有就此止步,先后编写了《中国文化史》(英文)、《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中国儒学史》(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一批专著和教材,同时翻译了一些文学和文化著作,加起来有20余部。其中,1993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英文)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深刻地描述中国文化史的专著,时至今日仍被国内诸多高校选做教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百余年来,不少中国传统典籍被译成了英语,这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郭尚兴看来,英译过程中,特别是文化术语的翻译,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他认为,传统文化翻译应该着重研究三个问题:第一,注意民族文化的特征;第二,对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要做历时和共时的分析,从文化值和形神结构上进行归纳分类;第三,必须遵循正确的跨文化翻译的原则,即“保持文化个性,力求神形兼备,减少文化亏损,平衡语用效果”。在他看来,文化翻译是一个比普通语言翻译复杂的多的过程。因为它涉及的既是语言又是文化,而且是两个民族的文化。翻译中必须照顾两种文化在历史积淀、思维方式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和民族习惯。因此,中国文化术语英译的原则应是保持文化的个性与特征,只有从形神两个方面去体现才是完美无缺的,才能把文化亏损降到最低。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郭尚兴先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研究),在中国典籍英译方面,特别是跨文化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一名译者,他始终坚信:随着我们国家的逐渐强大,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这里就像是我自己的家一样,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

回忆起自己在开封师院外语系(今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郭尚兴感慨万千。“当时外语系只有英语和俄语两个专业,以英语为主,每年招收100-120名学生。我留在外语系的时候,张明旭教授、李敬亭教授等老一批先生还在从事教学工作,刘炳善老师等正是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徐有志老师、吕长发老师、王宝童老师等当年还都是青年教师,只有三十来岁。”“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我们的影子,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与它荣辱与共。”转眼,40余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作为翻译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郭尚兴亲眼见证了外语学院翻译专业的诞生与发展。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河南大学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为全国第二批招生培养单位,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典籍翻译研究”。2011年,翻译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翻译系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师生眼中,郭尚兴一直是一位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学识渊博且富有责任心的人。他的学生外语学院副教授白玉杰说,郭老师就像慈父一般关爱自己的每个学生,但在学术方面却非常严格。“我们的论文他每次都会很及时的进行批改,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这样一位治学严谨的教授总是给予学生最温暖最无私的帮助。“只要我们有问题,我们一定会去请教他(郭尚兴),即使我们已经毕业好多年了,现在依然还是这样。”回忆起自己的学生生涯,白玉杰说:“能够做郭老师的学生真是非常幸运!他不仅有很强的学术敏感性,还具有非常前瞻性的目光。他提供的选题可能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感觉很难,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越来越有趣。

郭尚兴在外语学院工作的三十余年间,培养了一批批活跃在国内学界的优秀学生,用自己的广阔学识和教育热情滋养着一代代学子。在谈及学校的未来发展时,他曾动情地说:“我相信,河大应该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思索这个国度的明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个世纪的风雨砥砺,数辈学人的筚路蓝缕,如今,外语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种类齐全、学科层次完整的教学科研单位,设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和翻译6个本科专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学院的张今教授(英语)、刘炳善教授(英语)、郭尚兴教授(英语)、杨宗建教授(俄语)、周忠和教授(俄语)先后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的称号。郭尚兴代表着河大一批批默默潜心做学问的老教授,他们耐得住做学问的寂寞,用行动诠释着中国文人的气质——“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正是他们撑起了河大的脊梁,他们是学生心中真正的偶像,是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的路碑,引领着学生不惧风雨,昂首阔步前行。

--部分文字源于《学路回眸: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学科发展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