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科技创新迈入“三跑并存”新阶段
跟跑、齐跑和领跑,科技部负责人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 科技创新迈入“三跑并存”新阶段 3月10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和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就“科技创新发展”的话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战略高科技开始更多服务民生 万钢在开场白中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科技创新从以跟踪为主迈入跟跑、齐跑和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新产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增加到55.3%。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ARJ21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运营。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里程占世界总量60%以上,进军海外市场。第三代先进压水堆国内外首堆开工建设,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建设进展顺利。 ——战略高技术贴近民生,进入市场,创造新市场新消费。北斗导航系统广泛应用,形成1000多亿元产值。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生物医药、工程仿真、宇宙模拟、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取得显著效益。蛟龙号累计开展100航次深海探索,中国成为科学家进入3000米以下深海次数最多的国家。 ——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科学家国际论文发表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次数逐年上升到世界第四,2015年在材料等7个领域升至第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中微子震荡、CiPS干细胞、剪接体三维结构等领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入,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支持政策的带动和放大效应正在凸显,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1万亿元。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有力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近5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 万钢同时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到2020年我国要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行列,面对这个目标,要清醒看到科技创新仍存在不少短板。比如,重点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原创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一些创新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去年全社会研发支出14220亿元,77%以上来自企业 科技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是科技领域持久的热门话题。万钢在回答科研经费相关问题时说,“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十个指标,除了R&D(研发支出)与GDP的比值以外,其他指标都完成和超过了目标值。投入结构可以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去年全社会研发支出14220亿元,77%以上来自企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已经开始牵头一些重大项目。企业投入的增加还反映了政策的落实情况,说明政策在引导促进企业更加关注前端研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开展研发,满足市场更新更高的需求。由于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的资金就可以更多地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国家战略等重点研究领域上,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作贡献。 如何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万钢说,2015年,全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达到9835亿元,说明成果转化发展比较快。但从结构上看,80%左右是企业进行转让和吸纳,高校、研究院所在转化成果时还有一些障碍。周国辉补充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明确产权,给科研人员自主处置权、收益权,他们就有积极性;二是要有市场体系。从2002年开始,浙江探索网上技术市场,把全省的需求和供给通过网络连接起来。2012年开始,又开展技术市场竞价拍卖,至今累计成交634项,金额达11.6亿元,平均溢价33%,受到高等院所、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欢迎。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增强创新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匠精神”是两个热点词。万钢在回答“如何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时说,很多人到国外大量采购,一方面从中看到我们市场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其实有很大的潜在需求,问题在于怎么样跟紧市场潜在需求,关键就是要进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就是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我国科技创新虽然进入“三跑并存”新阶段,但跟跑的还是大部分。所以创新政策仍然要指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同时也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到“工匠精神”,万钢说,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体现在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每一件事都不放松。在现在这个创新时代,要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变成企业发展的文化。只有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才能够提升、改进,保证产品不断精益求精,并创造和建立起品牌。 未来能够研发出更多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 在回答记者关于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问题时,万钢说,屠呦呦先生的成绩已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正如屠呦呦先生所说的,她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耀。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大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科学事业而奋斗,为了百姓急需、国家紧迫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都值得后人包括年轻的科研人员学习。 有记者问到,怎么看待人工智能机器在与人类围棋对弈中赢得首场胜利?万钢说,对这次围棋对弈也很关注。中国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就这次围棋对弈来说,对于有固定规则的棋类,人工智能通过将规则下的复杂运算变成一个可操作、可规划的形式,或许可以以更高的形态来代替人下棋,人工智能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机器人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繁重和复杂的劳动,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使人类自身劳动往更高级的状态发展。但科学技术仍然要去研究未知事物和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够研发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才能够开发新产品,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不管是机器人还是人工智能机器,它们能够替代一些现有的工作,可以使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去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