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河南明确十项重点任务
大河网讯 冲刺碳中和,科技创新挑大梁。近日,省科技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
瞄准关键领域
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哪些领域是关键?《实施方案》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提出到2025年,成功突破10—15项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建成3—5个重大示范项目与工程;新建80家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等省级创新平台;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800家左右;建设一支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据国际能源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交通运输、制造业与建筑业三个领域,分别占比43%、26%、17%,是碳排放的“大户”。“能源发电、供热、制造业和建筑业等重点领域能否有效推动节能减碳,直接关系到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方案的高质量实施。”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张祝平表示。
“电力是未来能源系统碳减排的主力。”张祝平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约85%,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70%,大力降低化石能源发电比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
张祝平分析,河南作为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以燃煤为主,碳排放量大、氮氧化物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多,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领域全过程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较大,供热和建筑行业的减碳行动,有助于我省加快推进建筑能效提升、提升建筑保温效能、推动建筑电能替代和绿色建材循环利用,对推进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降低供热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具有深远意义。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大幅提升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稳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同时,明确到2030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规模,在风能、光伏、特高压输电、储能和氢能等领域占领国内技术制高点,国家级、省级绿色低碳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完善,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高质量支撑我省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十大行动精准发力
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为推动碳排放量较高的重点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减排,《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同时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
在能源领域,《实施方案》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行动。聚焦河南省能源发展战略任务,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技术研究,推动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安全、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重点研发氢能绿色制取、安全储输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加快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特高压输电等关键技术研发。
在工业领域,《实施方案》提出加快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创新。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为突破,重点研发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短流程高效低碳生产工艺等;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突破口,实现工业优势再造;研发绿色低碳工艺,推动低碳流程重构和数字化智能转型,拓展数字赋能和智能制造覆盖面。
在城镇化和交通领域,《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低碳零碳技术攻关。围绕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加强绿色低碳建筑建造、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绿色低碳建材及建筑部品部件、光储直柔、建筑电气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交通污染与降碳协同治理、载运工具污染排放净化控制等技术,推动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同时,结合我省科研、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提升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在可再生能源、绿色氢能、新型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领域,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的高效生产与利用技术;根据我省典型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及区域定位等特点,探索典型区域的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实施方案》还提出,面向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需求,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推动高端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及绿色低碳先进成果落地转化。
落地推广是重点亦是难点
加强科技创新 资金 供给 是关键
“目前制约高科技低碳技术落地推广最重要的因素是高成本问题。”张祝平说,由于高科技低碳技术前期研发资金投入较大、研发时间较长、资金回笼较慢,加之部分高科技低碳技术处于产业化阶段初期,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高科技低碳技术的推广落地。
对此,《实施方案》推出经费支持方案,通过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绿色低碳创新投入的引领、放大、示范、增效作用,统筹创新研发专项等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优化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绿色低碳研发投入。
同时,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形成与创新链紧密关联的资金链,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如何让高科技低碳技术可以顺利落地实施?张祝平提出了他的建议:一是要推动国有企业示范引领。加快国有企业实施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体系,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示范效应。
二是对重点企业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对于供电、供暖等高耗能企业要优化电力装机布局,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先进高效煤电机组占比、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持续提升;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持续降低交通、传统制造等行业的能效比率。
三是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积极引导省内企业加强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强化创新协同,布局研发清洁煤电、先进储能等一批攻关任务,打造氢能等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张家祺)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