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兴中原

23.11.2016  17:03

  中信重工首条特种机器人研发装配线生产的首批25台防爆消防灭火侦查机器人顺利下线(本报资料图片) 

   

  工人在郑州宇通新能源客车生产线上作业。我省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围绕研发、生产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坚持依托基础、联合高端、强化联盟、系统运作,使新能源汽车发展驶上“快车道”。(记者 王铮 摄)

  先看一个场景。

  今年4月,省委书记谢伏瞻率队到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参观时,从一台机器人手中接过一杯刚刚冲好、热腾腾的咖啡。

  这台灵巧的机器人,来自“洛阳机器人家族”。现在,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生产企业多达112家,中信重工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新,也改变着河南的经济格局。

  从全省的经济发展形势看——来自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骄人成绩单,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一抹亮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3.6%,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6个百分点。

  回顾“十二五”,科技创新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397.8亿元,是2010年的2.8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19.2%大幅提高至33.3%。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如今,河南吹响了创新发展的冲锋号。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谢伏瞻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高地”之首,就是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彰显创新优势打造“创新之核

  再看一个区域。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之“”。黄河两岸的郑州、洛阳、新乡,如今拧成了一股绳。5月27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主旋律。郑、洛、新也成为中原发展的“创新之核”。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什么选择郑、洛、新?目前,郑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5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今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环境排行榜》,郑州排名第九。

  郑、洛、新这三地鼎足而立,具有辐射八方、连天接地的交通枢纽,聚集了全省53%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的上市企业、76%的新三板挂牌企业、47.6%的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4个百分点……这片“黄金三角区”,是我省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体系最完备、创新活动最丰富、创新成果最显著的创新高地。

  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就意味着郑洛新示范区已置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置身于创新驱动发展大战略中,置身于抢占新赛场、新规则的大形势中。

  11月13日,出席2016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的60余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云集郑州,参加了这里举办的一场对接会。

  “是河南正在兴建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吸引了我们的兴趣,这意味着巨大的机遇。”英国大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比吉特·安德森坦言。

  毋庸置疑,郑洛新示范区是河南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抓手。

  “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发挥河南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有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步伐,让中原更加出彩,辐射带动中原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如是评价。

   如何打造“创新之核”?

  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是郑洛新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问题。8月31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每一条意见和措施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可一次性奖励500万元,赋予科研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支配权,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的金额比例不低于70%,最高可达100%……多达30条“先行先试”政策,为郑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催化剂”,将着力在激发活力、推进开放、集聚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业环境等方面大胆突破。

  以上政策仅仅是“1加N”中的“1”。郑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树山介绍,下一步,还将有“N”套政策措施分批出台,通过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套好的制度、政策,使其他高新区可以复制,进而辐射带动全省的创新发展。

  10月26日,省财政厅作出响应,在对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按重点建设任务、普惠性政策落实和组织管理等因素分配3亿元的专项资金,打出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组合拳”。

  政策是创新的保障,平台是创新的支撑。

  郑洛新示范区在“国字号”平台引进上铆足了劲。除了正在加紧兴建的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外,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郑州工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一大批高端平台也进入了郑洛新示范区的建设序列。

  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如同巨人的肩膀,郑洛新示范区要加速实现发展,必须站位更高,眼光更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同巨人的肌肉,它们将支撑郑洛新示范区茁壮成长。

  展开郑洛新发展蓝图,不远的将来,这里将形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产业链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基地,还要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从“软件”到“硬件”,中原大地正在举全省之力打造郑洛新示范区。省科技厅党组书记赵建军表示,我省要充分发挥示范区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创发展新空间中的龙头作用,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优化示范区空间和功能布局,为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培育创新主体激活创新引擎

  观察一种产品。

  在今春的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上,在与其他6家知名航空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的比拼中,安阳全丰公司最新研发的3WQF120-12型智能无人机不仅轻松实现“推杆即走、松杆即停”,而且从5米高空自由落体摔在地上也毫发无损,且可再次起飞作业。让现场的农业专家啧啧称赞,这性能,国内植保行业绝对No.1。

  三年前,全丰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药厂,现在,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用无人机生产基地、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牵头企业。“成功,是因为我们永远把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董事长王志国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无人机研发上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全行业最多。

  无人机的成功,印证着省长陈润儿的观点:尽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一些创新能力比较强、创新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蓬勃发展态势,愈加证明了创新发展是培育增长动力之源。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为了培育能搏杀于市场的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我省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截至目前,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712家。

  为了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我省支持示范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积极承接企业研发项目,在示范区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目前,全省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已突破40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

  “企业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我们要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富有活力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力度,突出‘高’和‘新’,强调‘专’和‘精’。”省科技厅厅长张震宇说,目前,全省73.5%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84.7%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87.2%的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设立在企业。

  企业创新的活力,不但来自于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更来自众多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兴旺发达。鼓励创新创业,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是我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专注于阳台绿化、屋顶农业等科技绿化工程的初创期企业“希芳阁”在“新三板”挂牌,正是受益于我省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团队、初创期企业搭建了与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对接的平台。9月28日,被誉为“创业国战”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在洛阳收官,我省推荐的清科激光团队获得团队组第一名,展示了我省“双创”工作的巨大潜力。今年7月,依托中信重工建设的先进矿山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汉威电子建设的传感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

  目前,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众多创新创业孵化培育体系正在形成,一个个科技新锐企业定将不断萌动、破壳、脱颖而出。

   破除创新障碍拓展创新路径

  关注一条信息。

  在8月份公布的郑洛新示范区30条“先行先试”政策中,有一条措施的力度格外引人注目——对引进的世界一流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省在郑洛新政策中关于人才的部分,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最紧迫的是破除面临的障碍,切实解决创新发展中的症结问题,拓展创新路径。

  我省地处中原,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和设施基础,具备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优势条件。但是,我省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主体较弱、高层次人才和高端科教资源相对贫乏,资源配置短缺与浪费并存等突出问题。

  即使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在创新领域的一些“短板”也相当明显。从创新平台来看,我省进入“211”的高校只有一所;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起来只有2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比重为14.4%,低于安徽、湖南。从创新主体看,全国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9万家,河南仅有1353家,明显少于湖北、安徽、湖南三省。从创新成果看,去年我省技术交易总额仅为41.6亿元,仅占全国的0.4%。

  困难和短板,迫使我省更要加大解放思想的步伐,不断创新理念,拓展开放发展新天地。

  我们要让开放创新的力度更大。以体制和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搭建好郑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专门工作机构和专家咨询队伍等三级组织架构平台,落实好30条先行先试政策,搞好“放、管、服”改革,让政府职能更多地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更热情、更有效地张开对外开放合作的双臂,最大限度吸引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我们要让技术集聚转化的效能更强。“过去我们完成一万吨产能需要300人,通过与中科院开展合作,现在完成两万吨产能只需50人。”濮阳蔚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深有感触。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突破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形成全产业链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我们要让创新创业生态更优。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成立6年多来,共转移转化中科院的450多个项目,今年预计相关企业新增产值可达330亿元。以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为突破口,通过加快建设一批“国字号”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各类技术要素市场,切实做好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我们要让科技与金融结合更紧。10月25日,省科技厅与6家“科技贷”合作银行签署了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力争两年内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贷”业务合作和管理服务体系,合作银行年度发放贷款20亿元以上,引导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左右。以融资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将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承载着中原崛起的重任。

  中原兴,中部兴,中国兴。

  展望“十三五”,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必将矗立在黄河之滨,辐射带动中原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记者 王亚明 李宜鹏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