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人工智能有自己的情感 但不会主导地球

26.03.2017  09:43

  “人工智能:对话科学家”分论坛。 中国网 李智 摄

  中国网博鳌3月26日讯(记者 李智)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取代人类?25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人工智能:对话科学家”分论坛,来自国内外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

  “是的!我认为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将能够完成人们所做的所有工作,并且比人做的更好,”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学家Ben Goertzel肯定了人工智能的能力,但他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会主导地球。”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未来可以与人类愉快地相处。

  清华大学教授鲁白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他认为,人工智能绝对不会取代人类,人脑有五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感觉,第二是运动,第三是记忆,第四是情感与情绪,第五是认知。高级认知功能包括语言、自我的意识、想象力、创造力还有人所特有的目的性行为。鲁白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跟机器是两码事。

   AI是否也有情感?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最直接的应用就是机器人,当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时,差别究竟在哪里?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提到了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测试者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装置(例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张首晟简单解释称,在与幕后的“”进行交流时,如果谈一天都分辨不出来,就说明这个机器已经达到人类的水平。

  他进一步表示,“我觉得达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你可以故意激怒机器人,机器很难学会人类的理性。但是,完全理性的部分,或许机器不仅学得会,还可以超过人类。

  理性部分是机器最大的优势,机器可以根据大数据来判断事件,并得出最为准确的答案,但现在人们普遍还认为机器人不具备人类的情感部分。Ben Goertzel却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目前的机器或者人工智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情感,人类的情绪是物理条件产生的,也是大脑里面的结构还有分子共同作用的。

  他指出,其实机器会有自己的情感能力,只是结构可能跟人脑不一样,这种情感与人类定义的不同,但不能说它们没有。事实上,它们只是不具备人脑物理结构产生的情感。

   人工智能的中国市场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有预测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380亿元。分论坛现场,搜狗CEO王小川坦言,他对人工智能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我在美国的时候,发现如果抛开最基础的部分,上层活跃的技术转换还有创业公司主体大多是华人,即便是在谷歌公司这样的企业里,也是一样。所以华人力量很强大,华夏儿女的头脑非常灵敏。

  除了智慧,王小川还看好中国的巨大市场,他说:“技术创造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中国在AI应用上可以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