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粮食到种饲料 国家为啥要这么改

27.09.2016  15:37
      从去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30个县试点“粮改饲”,以全株青贮玉米为重点,推进草畜配套。今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增加到100个县。从种粮食到种饲料,为啥要这么改?这样做会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又将对农业结构调整产生什么影响?

  让单纯的粮仓变成“粮仓+奶罐+肉库”

  近年来,我国粮食形势出现新变化,在连年丰收的同时,粮食库存量、进口量也同时增长,粮食生产结构尤其是玉米面临调整。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99亿亩,其中玉米就增加了1.95亿亩;玉米产量从1.16亿吨增长到2.25亿吨。玉米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阶段性库存压力。

  一方面是玉米供求过剩,面临调整;另一方面是我国优质饲料缺乏,每年需要大量进口。

  据统计,每年我国玉米消费量的60%以上都用作饲料,但传统的饲喂方式是将玉米籽粒和秸秆分开处理;全株青贮玉米,则是将玉米籽粒与秸秆一起制作成青贮饲料。与全株青贮玉米相比,传统饲喂方式提供的营养物质总量和生产效率都低了不少。

  从种养业区域布局看,目前草食畜牧业主产区很大一部分与我国玉米等粮食主产区相吻合,也与我国调减玉米种植的“镰刀弯”区域有很大重合。在这些地区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可以有效减少牛羊等草食家畜的优质饲草料供需缺口,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部开展“粮改饲”试点,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2015年“粮改饲”试点计划种植150万亩,实际落实286万亩,收储优质饲草料995万吨,超出预期目标将近1倍。

  “通过种养加的紧密结合,饲料粮就地转化,让‘粮变肉’‘草变乳’,实现过腹增值,这是农业领域‘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措施。”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专家表示,广义的粮食安全必须考虑到畜牧业饲料。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调整,居民对肉、蛋、奶的消费量更高,也就意味着对饲料的需求更高。因此,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不会削弱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据了解,今年“粮改饲”试点范围将扩大到整个“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17个省区,目标任务增加到600万亩。

  一亩地多收300多元 避免秸秆焚烧

  “其实以前种的普通玉米,收获之后很大一部分也都进了饲料加工厂,但跟全株青贮玉米相比,效果差了很多,效率也低。”王金洲是永宁县李俊镇李俊村的农民,流转了1033亩土地。他告诉记者,普通玉米收完后还要经过脱粒、晾晒才能出售,像他这样的种粮大户,必须找大片的晾晒场,前后得折腾两个月。

  “全株青贮玉米就省事多了,收获时奶牛养殖场的人直接开着大型收割机就来了,收完了运走制作青贮饲料,1000亩地5天就搞定。”王金洲说。

  奶牛养殖场也觉得很划算。跟王金洲签订合同的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春英奶牛合作社社长陈伟说:“多吃优质的青贮饲料,能够提高奶牛的消化率,产奶量更高。我们的奶牛以前一天产奶25公斤左右,现在一天产奶33公斤,奶牛单产提高了30%。”

  宁夏农牧厅畜牧局局长罗晓瑜详细列举了“粮改饲”的好处:与原来的籽粒玉米收割相比,全株青贮玉米的工作环节减少,收割费用降低。种植户的收入每亩普遍增加了两三百元;养殖户也受益,奶牛产奶量提高,肉牛、肉羊的增重也很明显。“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肉牛日增重300多克,肉羊日增重50克,肉的品质也有很大提升。”

  除了经济效益外,全株青贮玉米的生态效益也很明显。玉米全株青贮,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

  据农业部对去年试点地区的统计,试点地区全株青贮玉米平均亩产3.5吨,每吨收购均价410元,每亩地收入1435元,比种植籽实玉米增收335元,转变玉米利用方式,也减轻了玉米收储压力;奶牛规模养殖场全面普及全株青贮玉米,奶牛日均产奶量增加3公斤,成母牛平均单产达到8吨,生产1吨牛奶节约饲料成本300元,乳蛋白等质量指标也明显提高;肉牛饲喂全株青贮饲料,每出栏一头节约饲料成本近1000元。

  要尊重农民意愿 提高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我国推进“粮改饲”面临难得的机遇。《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提出,到2020年饲草料面积发展到9500万亩,其中青贮玉米面积要达到2500万亩。但是,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还有不少难题待解。

  “全株青贮玉米的收获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是将籽粒与秸秆一起收,往往要有对籽粒的‘揉搓”功能,这样的大型农机,一般价格都在100万元上下,普通农户根本吃不消,必须通过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解决。”罗晓瑜说。

  此外,青贮饲料对技术也有一定要求。“全株玉米收获后还要发酵处理,这个技术也有门槛,操作不当就会发酵失败,造成浪费。”罗晓瑜建议,在“粮改饲”的推广中,必须加强技术指导、创新服务模式,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在补贴资金层面,地方呼吁能够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改进补贴方式。目前,国家财政给予每个试点县每年平均补助资金1000万元,实施周期是3年。在补贴标准上,宁夏粮改饲各试点区县的收贮补贴标准区别很大。“这是由于我们各个县的养殖规模不同,所以有的地方一吨饲草料补贴22元,有的地方补贴50元,会让百姓对政策有所误解。”罗晓瑜说。

  推广“粮改饲”,最关键的还是农民的接受程度。基层的畜牧干部表示,“粮改饲”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政府只能引导。有的地方实施起来有难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受种植观念影响不愿意把土地调整出来种草,另一方面是种粮有补贴还有收益,种草后效益并不能马上体现。

  马有祥认为,要调动农民发展“粮改饲”的积极性,必须从提高饲草料生产和利用效率入手,建基地、创模式,进一步稳定“粮改饲”的收益,让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进一步培育发展饲草料生产性服务组织,扶持一批商业化饲草饲料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大型企业,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