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一列神秘的“小票车” 先上车后买票(图)

27.06.2017  09:42

在太行山腹地,有一列神秘的“小票车”,它是河南省最后的跨省“小票车”,郑州铁路局6905次列车。尽管乘客不多,仍然坚持每天开行,从1959年开通至今,一跑就是半个世纪。

列车从河南新乡站始发,终点站是山西长治北站,全程232公里,停靠21个站,多是太行山中的各个村庄,后寨、孔庄、东坡……沿途只有乘降所,只供乘客上下车,却无法买车票,只能先上火车后"打票", "小票车"的叫法由此而来。

一条线,一个站,一趟车,一群人,用所有苦涩或温情的瞬间,书写大山深处的热闹与寂寞。孔庄车站是6905次小票车行程中,山西与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四等小站,却正处晋煤外运的咽喉。车站每天接发列车154列,平均9分钟就接发一趟,每年有近7000万吨的煤炭由这里“流”出山西,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能源。它也是郑州铁路局管内唯一不通公路的站区,每天只有一对客运“小票车”经停。

【王建占的1980年:下山得步行10个小时】

小站要正常运转,需要全站区70名职工的共同保障,离不开车务、工务、电务、供电、公安等工种互相配合。59岁的王建占是郑州铁路局月山工务段一名普通工人,老家在河南沁阳。1980年王建占从铁道兵转业到孔庄车站,一干就是30年。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重体力活已不能胜任,王建占便负责起了工友们的安全。工作时,如果有火车经过,他都会提前吹响警报。

王建占回忆起那时候的日子,“一下班后洗澡吃饭,坐一会就睡觉,以前养护铁路很辛苦,设备落后,完全依靠人工,而现在有了先进的设备后,养护铁路轻松多了”。

有一次王建占的家人去世,他正在工作,车站调度打电话到孔庄通知到他时,已经没有下山的火车了,他只好从下午2点步行出发,直到晚上10点才走下山。

【李连军的2008年:进山得买好一周的菜】

46岁的李连军是郑州铁路局新乡供电段的一名普通电工,2008年来到孔庄站工作,至今已经近10年了。

冬季他负责线对线路进行路打冰作业,春季为了防止鸟儿在接触网搭窝,他还要负责掏鸟窝。

李连军的老家在山西晋城,由于从家到孔庄只有坐火车才能到,一般他都是先进山工作一个星期后,再回家休息几天。再次进山工作前,他需要准备好一周要吃的蔬菜,小票车是孔庄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村里没有集市,无法买菜做饭。

李连军刚到孔庄站时,条件非常艰苦,吃水是他和同事们面临的巨大问题。起初他们吃的是车站附近白水河里的河水,后来河水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李连军和同事只能建水窖存水。后来,站内逐渐建立起了供水点,但由于人员少,水无法24小时供应,只能定时定点。每天到放水的时候,李连军和同事都会用大桶小桶接满水。

【马伟的2011年:烦闷时就对山吼】

30岁的马伟是孔庄站一名助理值班员,性格内向腼腆,从2011年来到孔庄站工作,至今已有6年了。

刚到孔庄站的时候,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马伟很不适应,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空调。马伟说:“刚到孔庄站的时候,站内什么娱乐设施都没有,心情烦闷的时候只能对着大山大吼一声。”

郑州铁路局在前几年对孔庄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站里,夏天也能用上空调了,网络也覆盖了整个孔庄车站。平常下班后,马伟喜欢在宿舍跟家人们视频聊天。

【小票车改变了生活,也继续承载着温情】

孔庄村因处在太行山腹地,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十分美丽,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寂静的孔庄村也热闹起来。

1992年老职工到孔庄车站参观。

25年过去了,而今站台挤满了前来孔庄村游玩的旅客。

59岁的孔吃耐是孔庄村民,如今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孔庄村原来有上百户人家,现在村中剩下多为留守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孔育有一儿一女,子女都在山西晋城工作,只在过年的时候才回家。这几年来孔庄的游客越来越多,老孔和老伴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一年能有5、6万元的收入。

这条铁路没有开通的时候,老孔和村民想要外出,要赶着毛驴从村下面的白水河趟着河水步行一天才能到焦作市。后来小票车开通后,中午去焦作,下午五六点左右就能回家,去山西晋城也从原来步行一天缩短到现在的40分钟。

上世纪70年代时,小票车的价格是2角钱,后来涨价到1元钱,如今由绿皮车换成了空调车,价格也涨成了3元钱。

2017年6月22日,孔庄村民78岁的李连忠和73岁的老伴刘美妹,拿着扫帚搭火车,格外引人注意,原来这扫帚是二老为了去晋城参加外甥女的婚礼而特意准备的。

老两口按着山里的风俗,待自己种植的铁扫帚干枯后,用其枝干绑扎为扫帚。“用扫帚把身上的灰尘打扫干净好出嫁。”

旅客和村民都是上火车后"打票"。

从山西的孔庄村到河南的后寨村,12分钟车程票价3元。这列目前还在正常运行的客运“小票车”,见证了太行山深处的热闹与寂寞。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