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基地助推江苏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05.11.2015  17:18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最新要求,紧紧围绕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为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强化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自主创新能力、集约集聚发展水平、两化融合水平、公共服务功能等不断提升,助推江苏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14年,全省省级以上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70%,利税总额超过6300亿元,占全省比重接近50%,其中主导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占全省比重接近30%。主要做法是“实现五个新提升”。

      坚持高端化引领 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新提升

      始终把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作为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的核心取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实施质量品牌建设战略,示范基地产业内涵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抓创新成果转化。组建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军民融合,支持军民技术成果相互转化利用。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开展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试点,支持新技术新产品首购首用。全省国家级示范基地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600家,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是全省的2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超过2万个。二是抓企业技术改造。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行动和工业强基工程,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关键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三是抓质量品牌建设。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攻关工程,设立省政府质量奖,培育一批质量标杆示范企业,加强典型宣传交流,提高企业质量管控能力。支持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培育一批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和区域品牌,推

      动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坚持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聚示范效应实现新提升

      始终把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作为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要素配置,完善产业链条,产业发展集聚示范效应不断凸显。一是加强载体建设。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开展园区“二次创业”,鼓励建设专业化区中园,通过要素置换、合作共建等形式,推动园区品牌输出,支持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等各类载体,提高产业集聚承载能力。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带动。贯彻落实省政府培育规模骨干企业的意见,实施国际化企业培育计划,通过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培育一批行业骨干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集聚了徐州工程机械、国电南瑞集团等一批超百亿元龙头企业,形成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平板显示新医药等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三是注重差异化布局。结合各地实际,优化产业布局,明确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开展省市联动推进特色产业共建试点,形成“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突破”,实现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格局。

      坚持信息化带动 两化融合互动水平实现新提升

      始终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发挥信息化对基地产业发展的倍增作用,促进园区形成多平台融合服务模式,园区管理效率和产业智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加快信息产业培育。鼓励园区大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形成了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无锡传感网、苏州光电显示等一批新兴信息产业集群。二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实施大中型企业智慧化推进计划,支持重点B2B电商平台建设和大中型企业电商应用,推进电商拓市,大中型企业电商应用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选择6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基地内骨干企业主要环节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建设示范智能车间70个。三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以智慧江苏建设为抓手,完善提升示范基地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区;推进无线园区建设,开展公共区域、热点区域无线覆盖;打造园区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为园区提供电子商务、网络培训、生态监控等智能化服务。

      坚持绿色化改造 生态集约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

      始终把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加强节能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集约安全的生态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基地形成年节能能力超过100万吨标准煤。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节能标杆企业。示范基地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或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达到100%。二是推进循环化改造。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等基础设施,推进企业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构建绿色产业生态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改造示范园区,打造一批“城市矿产”基地和再制造产业基地。三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引导各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低端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空间。鼓励支持园区建设高标准厂房,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高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省累计已建设高标准厂房2800万平方米,节约用地1500余公顷。2014年,国家级示范基地单位土地平均产值近5000万元/公顷,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坚持市场化导向 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实现新提升

      始终把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作为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职能转变,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管理模式,精简设置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流程再造,推行并联管理和资源共享,建设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企业化投资主体,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园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完善。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在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设施共享、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服务平台功能优化提升,鼓励基地内企业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三是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创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式,研究设立300亿规模的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示范基地创造条件设立风险投资母基金,吸引各类社会投资机构和风险资金联合建立国内特色产业基金平台,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领域,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市场化支持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改变中小企业扶持方式,开展中小企业企业科技创新券和信息化服务券试点,搭建中

      小企业数字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