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惧“捕鼠”恐晋升 基金经理头衔成烫手山芋
研究员惧“捕鼠”恐晋升影子式管理浮现基金经理头衔成烫手山芋
“现在行业风声太紧,紧得连基金经理的职位都送不出去!”北京商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某基金公司旗下有两只股票型基金的实际掌舵者并非公开信息显示的那位基金经理,而是一位不愿意担任基金经理的投研人员。原本可以晋升基金经理的研究员宁愿当幕后英雄也不愿站到前台,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正在公募基金行业密集推进的“捕鼠”行动。
据透露,该公司旗下有位一拖多的基金经理,但其中有两只业绩比较好的股基其实是由一个尚未取得基金经理资格的人实际管理的。公司管理层面临的一个尴尬是,此人向公司请求当“无名英雄”,即便接下来取得了基金管理资格,他也不愿意在这种节骨眼上挂上基金经理的头衔。
“他现在的待遇和普通的基金经理没有区别,但个人信息又不像基金经理那样透明。”前述消息人士分析,这种情况应该并非个案,主要发生在对个别投研人才依赖性较强的中小型基金,因为公司更容易妥协,但也不排除部分人员流失严重的大公司存在上述情况。
不仅如此,就连曾经做梦都想当基金经理的研究员们,也大大降低了晋升热情。沪上某基金公司副总表示,公司基金经理比较紧缺,本来打算提拔其中一个在公司供职已久的研究员做基金经理,谁料到其竟然以“还想在研究员岗位上多锻炼些时间”为由婉拒了。
“大家现在觉得基金经理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待在这里迟早是要出事的。”如火如荼的公募基金“捕鼠”,不仅让原本业绩压力山大的基金经理人人自危,更让曾经炙手可热的基金经理头衔彻底变成了烫手山芋。
虽然目前还无法量化“捕鼠风暴”对基金经理离职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不过一个显著变化是,当讨论基金经理离职潮时,已不再将所有“罪责”归咎为薪酬待遇和人员激励等。指向正在持续推进的“老鼠仓”严打,成为目前基金业内十分流行的说法。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变更次数多达396次,几乎相当于2012年全年的变更次数,其中离职的基金经理就有近百位。统计显示,涉嫌内幕交易的10家基金公司,离职人数为25人,占到基金经理离职总人数的25%。
不过,在资深基金专家、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看来,回避担任基金经理就是一种抵触的表现。而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公募基金必须由有基金经理任职资格的人管理,没有相关资格的人是没有管理权限的。(记者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