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今日快评)

29.06.2023  07:31

“杜绝研学夏令营的种种乱象,首先就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什么机构可以开展游学活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资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暑期即将来临,研学游热度逐渐高涨。据央视财经报道,从产品时长上看,以景区和展馆为主题的一日游产品和长线多地5—9日游产品最为热销。从价格上来看,多日游产品人均价格在6000元左右。

每年暑假,各类研学夏令营都格外火爆。因为兼具“旅游”与“学习”的作用,此类夏令营大多收费不菲。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和家长仍对此欣欣然而向往之。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学期,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放松一下,只要家庭条件允许,没有人反对孩子“行万里路”,如果“游”“学”兼顾,那自然是锦上添花。至于孩子,有哪个不希望假期出游呢?

对于孩子来说,挣脱家长束缚本身就足以令人兴奋,相比起研学游的过程,很多学生或许对研学游的质量并不在意。对于家长来说,因为无法亲身参与,他们虽然看重研学游的质量,却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研学夏令营市场的争夺,大多集中在活动开始前的“上半场”,广告文案、推广力度、团队规模甚至收费标准,都能成为评估实力的标准。相比之下,真正值得关注的“下半场”,反倒是容易被忽略的内容。

近年来,研学夏令营引起的消费纠纷屡见不鲜,而消费者却往往会遭遇维权困难。究其原因,研学夏令营大多是“先付款再签合同”,对于活动组织者来说,签了合同就意味着“落袋为安”;对于家长来说,签了合同之后则只能“听天由命”。此外,研学夏令营市场既缺乏清晰的行业标准,也缺乏明确的监管机构,往往使消费者投诉无门。

对于有实力和意愿的家庭来说,利用假期时间让孩子走出家门开阔眼界,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选择。然而,鱼龙混杂的研学夏令营,实际上将不少家庭置于一种危险的环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究竟该如何保障?

所谓“游学”,“游”只是一种载体,关键在于“学”。综观各类研学夏令营,组织者大多来自两种机构:旅行社或者教育机构。旅行社能满足“游”的需求,但对于“学”,难免力有不逮;教育机构能满足“学”的需求,问题是如何寓“学”于“游”?

旅行社和教育机构各有所长,同时又都有明显的短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监督管理,研学夏令营到底应该归谁管?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缺少资质的组织或个人,也急欲从研学夏令营中分一杯羹。

杜绝研学夏令营的种种乱象,首先就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什么机构可以开展游学活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资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以此为基础,应该明确相应的监督体系与惩罚机制。只有明确各方责任、规范行业秩序,才能维护研学夏令营的健康运行,从而保障家长和孩子的权益不受到伤害。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