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封面专题 重磅推介河南

11.01.2020  16:31

编者按

时光的脚步迈入了21世纪新一个十年。在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之际,新华社河南分社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首度合作,联袂在2020年最新一期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发封面专题报道,从高质量发展、粮食生产、文化繁荣、干部作风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讲述新时代河南出彩故事,展现河南奋勇争先、共谋出彩的形象风采。河南日报客户端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中原出彩正当时

 

河南省洛阳博物馆俯瞰(2018 年6 月4 日摄) 河南日报供图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河南,正奔赴一个崛起振兴的千年之约。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河南时殷殷嘱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2019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寄语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中原大地,对河南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十年间,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多次就河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河南擘画出一幅崛起振兴的壮美宏图。

行走中原,时时刷新对厚重河南的传统认知。以古闻名的河南,正践行“更加出彩”的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经济总量连续迈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2019年突破5万亿元已无悬念,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高质量发展可圈可点。

粮食产量迈上1300亿斤台阶,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食品工业位居全国第二,高标准维护粮食安全。

打造“陆、空、网、海”四条丝路、进出口总值突破5500亿元稳居中部第一、郑州机场客货运规模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高水平开放成为亮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近7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全国减贫贡献率超过8%,高速度推动脱贫进度。

目下,大粮仓、大枢纽、大市场,“米”字形高铁网、空中丝绸之路,新兴工业大省、内陆开放高地,已经成为定义河南的新标识。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河南省委十届十次全会表达了乘势而上的决心和信心——“河南实现新的大发展正当其时、恰逢其势,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河南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的缩影,其经济发展状况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经济结构矛盾具有典型性,经济转型也有一定的探索性,中原出彩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近年,作为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的经济大省,河南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有责任有潜力因时应势,以自身的“出彩”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之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从历史的宏观视野看,河南正迎来时代之“机”。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产业转移浪潮经历了美国—日本、欧洲—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沿海几个阶段后,正由东南沿海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

随着陆权、空权的再度勃兴,“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内陆地区同沿海一样跻身开放前沿,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面临着重要的发展窗口期。

同时,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原城市群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列,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晋身数字一线城市,河南在区域协调联动式发展上的地位当仁不让。

从自身禀赋和基础看,河南正强化基础优势,蓄积发展之“势”。

区位上,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被誉为中国的“十字路口”,2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中部地区近4亿人口的货物集散和消费市场,2小时航空圈覆盖约占全国90%的人口和95%GDP的广大地区。

产业上,河南是中部第一经济大省,已经培育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和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从“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变。

“陆、空、网、海”四条丝路,再加上综合保税区、功能性口岸、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如火如荼,构筑了让人刮目的开放通道优势。

此外,1亿多人口形成的广阔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粮食生产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等比较优势,再加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区等众多国家战略平台,尤其是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让河南积蓄已久的强劲势能充分释放,愈发有了继续领跑中部的底气。

牢记嘱托再出发。在新的起点上,河南一定大有作为,河南必将奋发有为。 (文/《河南日报》记者 王大庆 夏远望 薛世君)

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

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中信重工伊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正在高效运转(2019 年10 月17 日摄) 潘炳郁摄

◇以农闻名的河南,工业规模多年稳居全国第五

◇“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力,设在村头的扶贫车间,拿到了国际订单

◇河南近10年新增城镇人口约1500万,正谋求以文“化”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业“兴”城,吸引更多农民进城落户

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增长极不断隆起。在区域板块梯度衔接、协同发展中,地处中原的河南敏锐嗅到实现新发展的时与势。

面对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河南提出,不仅要成为国家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战略腹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更要为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探索新路径。

聚焦主攻方向 转换发展动力

2019年12月4日,中铁装备两台直径9.86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郑州下线,用于巴黎地铁的隧道建设。“这打破了国外掘进机企业对高端市场的垄断,意味着中国盾构顺利进入全球高端市场。”中铁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谭顺辉说。

2009年在郑州成立的中铁装备,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隧道掘进机制造服务商,连续7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连续2年盾构机产销量世界第一。

以农闻名的河南,工业也相当了得:工业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西部第一,实现了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盾构机、新能源客车、光电子芯片等河南制造名片享誉海内外。

截至2018年底,河南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量居全国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六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七位。

当前,河南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其中,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已成为万亿级产业,还成长出以洛阳动力谷、中原电器谷为代表的19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五大主导产业快速增长,对河南工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工信厅厅长李涛说。

李涛介绍,2012年至2018年,河南五大主导产业年均增长1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2018年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1%,较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10年前,河南工业结构仍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为主,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节能减排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对全省来说,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直是近年努力的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河南做好调整结构的“加减法”,一手压减过剩产能,一手承接产业转移。

2016年以来,全省统筹推进火电、水泥、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累计退出煤炭产能4400万吨,压减炼钢产能240万吨,关停103万千瓦煤电机组,全面取缔22家地条钢制售企业。

从2009年起,全省大力打造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民权制冷、鹿邑化妆刷、太康锅炉、确山提琴……尤其在原本的工业洼地——黄淮地区,很多农业大县抓住历史机遇,锻造出工业筋骨。

以创新为途径,河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绿色改造、智能改造和技术改造,围绕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着力,形成创新“磁场效应”,增加产业科技含量。

位于鹤壁市的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科技力量发展起来,其生产的PLC型光分路器芯片已连续4年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

“PLC型光分路器芯片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吸引中国科学院把更多创新人才及资源投到河南,公司还将推出几款已研制成功的芯片。”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远大说。

以开放为支撑,河南鼓励制造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配置资源,提升国际竞争能力。2012年,郑煤机营收突破百亿,但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变,营收增幅开始下滑。面对严峻形势,郑煤机2017年收购德国博世集团的电机业务,一举成为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强化比较优势 激发发展活力

2019年12月1日,郑渝高铁郑襄段、郑阜高铁、京港高铁商合段三条高铁开通运营,写下河南“米”字形高铁的一“撇”一“捺”。南阳、平顶山、周口等城市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沿线3000多万人的出行条件得以改善,中原经济地理版图也由此开始重构。

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变区位优势为交通优势,变交通优势为物流优势,变物流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内陆腹地为开放高地,能激发全省活力,培育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近年,河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奋力提升基础能力和枢纽地位。仅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全省2013年至2018年累计投资2900亿元,2019年的投资目标达600多亿元。

全省基础设施水平突飞猛进。在铁路上,打造“米”字形高铁,还有两“点”就实现省辖市全通车。在公路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19年内达到6600公里,路网密度和通车里程全国名列前茅。在航空上,投资190多亿元的郑州机场二期于2015年建成投运,三期工程启动建设。在水运上,周口港、漯河港陆续复航,正在实施千亿水运复兴工程,推进内河航运通江达海。在网络上,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市、县、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带宽居全国第二位。

交通畅,物流兴。在河南万邦国际物流园中,最近每天早上5点,智利车厘子批发商陈娜就忙了起来。“每天的销售量超过10000斤,除了河南的客户,还辐射到附近几个省,最远的来自哈尔滨。”

河南万邦国际物流园运营不到10年,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得益于河南的区位交通优势,公司业务辐射到全国各个省区市和全球40多个国家,2019年交易量达1000多亿元。”河南万邦国际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森说。

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机遇,河南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从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

“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依托二期工程的吞吐能力,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34条(国际地区29条),通航城市40个(国际地区28个),基本形成“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2019年,客货运吞吐量位居中部地区双第一。

“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中欧班列(郑州)每周去程14班、回程10班常态开行,网络遍布亚欧地区30多个国家的130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近5000家。

“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河南首创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的“1210”监管服务模式,在全国普遍推广。河南E贸易辐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永久落户郑州。

“空陆网海”协同发力,河南成为内陆地区指定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省份。河南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链”接全球,实现由主要输出劳务、粮食,到贡献河南制造、河南创造。平舆藤编、虞城钢卷尺、许昌假发等走出国门大卖,很多设在村头的扶贫车间,拿到的都是国际订单。

开放力度催生外贸速度。2018年,河南进出口总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12.7亿元,是2009年的6倍;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7个百分点,出口位居全国第八位、中部第一位,进出口位居全国第十一位。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等要求,‘无中生有’打造‘四条丝绸之路’,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说,如今的河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朋友圈”遍布五洲四海,正由对外开放的跟跑者变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先行者。

重构区域格局 释放发展潜力

2018年,郑州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建城区面积突破1000平方公里。郑州市近年来人口吸引力非常强劲,年均增量超过15万人,2018年达26万人。

“郑州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国内外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持续提升,引领中原崛起的龙头越昂越高。”郑州市市长王新伟说。

河南人口众多,但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既是河南发展的短板,也是潜力所在。近10年间,河南城镇化人口约1500万,单以人口论,相当于新造了1.5个郑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河南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推动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在郑东新区林立的高楼大厦里,穆庄村村史馆坐落其中,件件农具、张张老照片,诉说着这片土地过往的田园生活。看到一张二层筒子楼黑白照片,37岁的村民穆东亮伸手指向照片上的一间屋子说:“这就是我1999年刚当老师时的办公室。”这位原穆庄小学语文教师、现就职于在穆庄土地上新建的郑州市商鼎路第一小学。

穆庄是郑州快速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全市城镇化率已由2012年的66.3%提高到2018年的73.38%。

河南人口上亿,仅靠一个郑州无法容下。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构建高铁半小时核心圈,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形成“1+4”郑州大都市区。

河南县域国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90%,人口约占80%,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一半以上。自2016年起,以中小城市和县城为重点,河南启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统筹做好以文“化”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

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推动下,一些农民被好工作、好环境等条件吸引,进城落户成为市民。

来自夏邑北岭镇的韩翠花是当地一家纺织企业的实验员,因为被评为厂里的优秀员工,获得一套100平方米住房的奖励。“房子离厂走路10分钟就到,上班方便得很,有工作、有房子,算是在城里扎下了根。”韩翠花说。

河南城镇化率上升的同时,城镇化质量也在提高。河南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省城镇人口中使用市政统一供水的人口占83%,通过市政统一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人口占91.8%,通过市政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覆盖人口占67.1%。

数据显示,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由2010年相差11.13个百分点缩小到2018年的7.87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1.71%,比上年末提高1.55个百分点,增幅跃居全国第一。

“在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依然是河南最大潜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谷建全说。

建设美丽河南 提升发展引力

李成锋曾笃信“产品展厅是企业展示形象和实力的窗口”。为此,这位安阳新顺成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过去在展厅装饰上不怕花钱、费尽心思。

现在的李成锋则把精力放在了环保上。该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两次升级改造公司环保设施,已实现废水循环不外排,废气排放优于国家标准。

“以前客户来厂考察,第一站肯定是展厅,现在不少客户提出先看环保设施和生产工艺,然后再进展厅看产品。”李成锋发现,参观顺序改变的背后,是客户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客户担心企业因环保不能稳定达标影响生产和交货。”

要改变传统产业占比高、工业产品结构“底盘重”的老问题,作为资源能源大省的河南,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迫在眉睫。通过控污、控油、控车、控尘等,河南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8年的PM10、PM2.5平均浓度均比2014年下降约1/4。通过持续开展河道综合治理,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南水北调“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好于国家考核要求。实施土壤防治行动,全省土壤质量总体稳定。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之一,南阳承担的使命不同寻常。为保渠首水清,南阳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有机农业。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34万亩,占全国有机生产面积的1.5%;累计认证有机产品395个,占全国有机证书总数的1.2%……如今,南阳市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双双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南阳淅川县张河村距离渠首约6公里,南水北调总干渠穿村而过。村里,一排排树干刷白的石榴树集中连片,很是壮观。

“有水不能养鱼,有山不能放牧,有矿不能开发。水源地群众为保水质做出了牺牲,但换来了软籽石榴这个绿色富民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说,张河村带动周边种植近2万亩软籽石榴,村民生活像石榴籽一样甜。

河南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高达70%以上。推进能源结构转变势在必行。

环保改造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能源环保管理处处长刘永民介绍,完成环保改造后吨钢污染物排放量较改造前下降约75%,2017年、2018年集团净利润分别达20.6亿元、24亿元。

“排放不达标的小、散、乱、污企业被取缔,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行业内积极治污的企业因率先完成环保改造升级抢占了市场先机。”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李存牢说。

每至寒冬,一批又一批大天鹅“携家带口”,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回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们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天。“十年前天鹅还很少,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现在监测到的约一万只。”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负责人董帅伟说,天鹅对水质很“挑剔”,天鹅数量增加与湿地生态环境变好分不开。

近年,河南省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种群也在扩大,还有一些“绝迹”多年的陆生野生动物也开始频频露面。

“野生动物又回来了,说明我们的保护起了作用,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得到有效控制,栖息地更适宜野生动物种群恢复。”河南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卓卫华说。

据河南省林业局统计,河南共有湿地面积941.92万亩,2017年与2007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1295.8万亩,2014年至2018年森林覆盖率提升2.64个百分点。

“河南基于资源优势形成的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大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治理的任务更为艰巨。”王国生说,我们既狠抓“治”,更注重“建”,聚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牢记嘱托,一亿中原儿女夙兴夜寐,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勇于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怀丕 《河南日报》记者 万川明 栾姗)

粮上做文章 农上谋新篇

河南省正阳县小麦喜获丰收高万宝摄

◇河南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粮食及其制成品,粮仓之根在河南越扎越稳定

◇做大“吃产业”,擦亮“粮品牌”,丰收的粮仓为河南经济发展腾挪出新空间

中原沃野,芃芃其麦。

在河南省西平县二郎镇,冬小麦齐刷刷地冒出头,迎着寒风装扮着中原大地,一片盎然生机,昭示着丰收的希望。2019年夏天,这片麦地刚刚创造了新佳绩:强筋小麦亩产超过1300斤。“今年(2019年)是丰产又丰收,一亩地比去年增产将近200斤,多赚好几百。”种粮大户张四新说。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自古以来河南就是中原粮仓,粮食生产始终是河南的一张王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在“粮”字上做文章、在“农”字上谋新篇,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扎稳大粮仓、打造粮产业、擦亮粮品牌,稳固三农基本盘,在新时代探索稳粮产、谋发展、赢新生的乡村振兴之路,谱写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59万亩,这是河南省1年时间“长”出的耕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耕地实际面积1.2227亿亩,不仅比国家下达目标多出192万亩,耕地面积较上年度净增长59万亩。这是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河南耕地面积连续第二年实现净增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红线、提质量,河南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6000万亩,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超过2000斤,曾经的“望天收”已成为今天的“吨粮田”。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探索中,河南藏粮于技,田野中农民劳作的背影越来越少,科技的身影越来越多。一人多高的农用机、十几米长臂展的喷灌机、联通卫星的农业数据监测系统,农业科技在改变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河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

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的前提下,河南把优质高效供给作为转型的重要一步,鼓励发展优质小麦,目前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带动农民直接增收2.5亿元。

“早上吃的面包说不定用的就是我家小麦呢。”永城市春光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新全一脸自豪。2019年新麦刚收下来时就被当地面制品加工企业从地头拉走了,加工成面包、拉面、饺子粉等高附加值食品,“种麦不用愁,销售有订单,每斤还比市场价格高一毛多钱。”

粮仓之根在河南越扎越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1/4,河南夏粮生产还曾保持十三连增,2019年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对全国夏粮增产贡献率达到44.9%。河南不仅解决了全省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粮食及其制成品,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贡献。

“农头”连“工尾”

白色的简约包装,一行清新的文字,再配上一张沁着红油、沾着辣椒的照片,仿佛能闻到诱人的味道,这样一包小小的辣条从河南卖向全球。这家位于河南漯河市的食品公司,一年生产辣条仅原料面粉就要转化十多万吨,做大了“吃产业”,擦亮了“粮品牌”。

“粮食是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粮仓’就是‘宝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中原粮仓”做成了“国人厨房”,正在成为“世界餐桌”,粮食不仅仅是河南的一张王牌,更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品牌。

双汇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三全、思念速冻食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仅漯河市,就有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05家,双汇、美国嘉吉、可口可乐、旺旺、统一和康师傅等知名品牌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当地年粮食产量180万吨,但依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势,漯河实现年粮食加工转化量600万吨、物流转运1000万吨。食品加工业也成为河南的万亿元支柱产业。

面向市场,“河南牌”不仅更有“科技范”,还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餐桌。好想你公司利用冻干技术,将果蔬谷豆速冻至零下40℃,保留色香味和97%的营养成分;多福多食品在郑州建立2000多个网点,馒头、面条实现了从工厂送到餐桌的“鲜送”;思念集团还在美国投资建厂,产品销往加拿大、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曾经的土特产如今成为市场名牌,河南农业生产实现了从卖粮食、卖原料,到卖食品、卖品牌的蜕变。

“农头”连“工尾”,“粮头”带“食尾”。“以‘三链同构’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更多更好的优质小麦走向生产、走向市场、走向餐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粮食就地转化增值,河南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上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做活粮经济

农业兴、百业兴。在河南,丰收的远远不止粮仓。2018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48055.86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名、中部地区首位,农业夯实着发展根基。

走进鄢陵县,四季繁花如春,全县不到100万亩的耕地中花木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俨然是中原粮田里的一片花海。鄢陵之所以能如此“任性”地莳花弄草、发展绿色经济,正是因为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夯实了民生之基,不断打造出既具特色又具优势的“粮产业”,为河南经济发展腾挪出多样化的空间。

“人均一头猪,三人一只羊”,这是申延平展示的河南新数据。“手中有粮心有底”,依托粮食生产能力打造的一条“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4年以来,河南跃升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出栏省份,2018年虽然受多方不利因素影响,但河南生猪出栏量仍达到5428万头。肉牛奶牛、家禽、肉羊产业也健康发展,2018年河南畜牧业产值居全国第二位,水产品总产量达983817吨、蔬菜产量超7260万吨、水果产量930万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也丰富多样,如今的河南不仅仅是全国“米袋子”,更是不断丰富着全国百姓生活的“肉案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

做大粮仓带动发展,经济腾飞反哺农业。随着“粮产业”不断壮大,河南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2018年河南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丰收的粮仓填饱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肚子,更为河南经济发展腾挪出新空间,粮食生产正在带动三产融合赢得新发展。

申延平说,十八大以来,河南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擦亮“农字号”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不断把农字“底色”转化为出彩“亮色”,在中原大地浓墨重彩谱写着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怀丕 《河南日报》记者 万川明 栾姗)

面向未来讲好中原故事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生在南湾湖风景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018年4月29日摄)陶明摄/本刊

◇深挖厚重文化底蕴,通过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创意,让一个个传统文化符号可触摸、可体验

◇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甲骨文迎来发现120周年的纪念时刻,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加速布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一批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少林功夫、豫剧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曾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中原大地,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踏上新征程。

近年来,河南深挖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一批文化项目“走出去”,古老而现代的中原故事、中国风采越来越吸引世界目光。

从传统到创意:

新型文化业态释放新动能

华灯初上,绸缎庄、百货店的招牌亮起来了。黄包车夫殷勤地问行人去哪,儒雅的教书先生、时髦的大家闺秀、热情的商贩往来穿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百年前。

这是中原首个电影情境文化旅游公园——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它以郑州一条百年老街德化街为原型,充分融入太极、戏曲、杂技等河南文化元素打造而成,实现了“玩”在大片场、“住”在剧情里、“吃”在电影里、“购”也要入戏。2019年9月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位居同时期河南全省旅游景区第二。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河南深挖厚重文化底蕴,通过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创意,把一个个传统文化符号变成了可触摸、可体验的活动,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和产业空间。

隋唐洛阳城、安阳殷墟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要节点、重点区段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使静态文化遗产以“新旅游景点”的姿态吸引游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首日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淮阳太昊陵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已形成非遗展演品牌效应;木版年画、剪纸、泥咕咕等非遗以文创产品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快速壮大的现代化文化创意产业,显示了河南的开放、进取追求。开封有着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文旅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50.6%。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两手抓”使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15年超千亿元以来,年年都有新突破。当前,河南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000多家,数量居中部六省之首。

河南还着力培养本土市场主体和文化品牌。在兰考,以泡桐制作的古筝、琵琶等20多种乐器畅销国内外,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文化产业。

从端菜到点菜: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河南洛阳,“河洛书苑”上阳宫城市书房一派静谧。“图书种类多,环境干净舒适,大家都很珍惜。”附近居民刘涛是这里的常客。

这里能免费读书、智能借书,还能开沙龙、办讲座。像这样的城市书房,洛阳已建成160多个,分布于公园、社区、商场等人流密集区。

“河南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老百姓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选择,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说。

目前,河南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建成各级近千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还有上千座乡镇文化站(含街道文化中心),以及数以万计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各类职工及农家书屋,100多个数字电影广场,全部免费开放。

音乐会、戏曲展演等从室内延伸到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专业艺术团体、名家走进社区、田间地头……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态。

从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出发,河南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建立“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数据,形成了“超市化”供应模式,为百姓提供精准服务。

“河南省公共文化建设已进入效能提升时代,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宋丽萍说。

铸魂育人:

深挖红色文化补钙壮骨

冬日严寒,奔赴河南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的党员干部依旧不少。烈士后代黄德耀讲授“大别山满门忠烈”的党课时,台下数百名党员干部热泪盈眶。这样的“红色故事会”在这里最受欢迎。自2013年建院以来,大别山干部学院已培训各地学员22万人次,红色课程“一座难求”。

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等都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特色基地,通过精品培训项目和特色课程,为全国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

河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杨靖宇、彭雪枫等革命先烈,焦裕禄等先进模范人物,都是史诗级的精神财富。

为赓续红色血脉、发挥好红色文化精神力量,2019年,河南启动红色文化传承工程,在全省范围遴选红色场所(馆)、革命老区及著名战事发生地、对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诞生地、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发源地,作为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课堂。

此外,实行门票减免政策,发挥红色旅游景点的教育功能。郑州二七纪念塔、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扶沟县吉鸿昌将军馆、豫西革命纪念馆等都实行免门票或低门票,鼓励公众走进红色旅游景点。

 交流互鉴:

“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

“艺术无国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美国观众也看得懂豫剧,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泪如泉涌,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文化自信。”曾率团走访过28个国家和地区的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走出去,才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安阳国际滑翔伞公开赛、郑州国际街舞大赛……随着开放大门打开,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赛事,使河南多了几分“潮范儿”和“全球味”。同时,戏曲、杂技、歌舞、文物等本土特色文化,图书、动漫等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原的窗口。

饱含当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文化产品也纷纷“走出去”。近三年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签署图书版权输出协议600余种;河南约克动漫公司启动520集大型原创动画片《我是发明家》项目时,即与意大利MondoTV集团签署2500万美元的《视听作品发行许可协议》,沿着“一带一路”辐射的64个国家播映,以动漫传播中华文化。

目前,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交流格局。每年组织实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百余项,与亚洲周边国家及欧洲、美洲、非洲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配合国家外交大局的对外活动,已成为文化交流名片,仅2019年就派了48个团组602人演出。

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内生特质,成就了历史上的辉煌,也必将带来今天和未来的繁荣复兴。(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双瑞 《河南日报》记者 芦瑞 温小娟)

干部“三股劲”支撑中部崛起

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王生有到村民家中了解生活情况(2019 年7 月2 日摄) 李安摄/ 本刊

◇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干出样子

◇以前是“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现在成“群众动动嘴,干部跑断腿”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河南兰考。行至106国道和310国道交叉口,远远就能看到巍然屹立的焦裕禄铜像——身姿清癯、目光深情、意气风发,让人想起五十多年前他领着群众战风沙、斗贫穷的共产党人风采。

与之相映成辉,在当下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河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践行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把“三股劲”精神发扬光大。

对群众有亲劲

深冬里,中原大地,鱼水般的干群情谊正在脱贫攻坚一线流淌。

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天刚放亮,焦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市扶贫办副主任岳益民就向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赶去,他说:“天气越来越冷,到村里转转,看看村民家中缺啥少啥。”

刚走进南朱营村党群服务中心,岳益民就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原来河南理工大学工会要为年底慰问职工采购米、面、油等年货,南朱营村正好有这些物品和服务,他们正准备召开消费扶贫对接会。双方正好在岳益民见证下达成合作意向。

记者了解到,焦作市把每星期的第二天确定为扶贫蹲点日,这一天市、县、乡党员干部都会进村入户,尤其是走访贫困户,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实打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村里谁家有难处,他们一准就来了,出主意、想办法,就跟自己家的事一样。”南朱营村村民余新芳说。她就曾在扶贫干部帮助下靠种菜脱了贫。

南朱营村看到的扶贫干部只是河南扶贫干部的一个侧影。据了解,河南有50多万帮扶干部长年奋战在脱贫一线,他们从城市来到乡间,从案头奔向田头,用脚步丈量民意,用真心换取真情。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走遍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黄河滩区“三山一滩”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到22个贫困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尹弘到河南履职第二天,就深入兰考、新县调研脱贫攻坚。

吴树兰先后担任三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从平原地区到山区再到黄河滩区,走烂了几十双鞋,累弯了脊梁背,还将自家房产抵押了40万元作扶贫资金,驻村7年帮助10多万贫困户脱贫。她说:“只有在群众中,心里才踏实。”

陈增喜是南阳白河畔主抓农业科技的干部,每次下乡见到群众就主动递名片,群众有事也会按名片上的联系方式给他打电话,他会以最快速度直奔田间地头。这样的事情多了,他也变成了电话多、朋友多、下乡多的“三多”局长。乡亲们评价说,“他是俺们的贴心兄弟,俺们跟他掏心窝子。”

赵化录是南太行山脚下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在任21年常常带领全镇党员干部走村访户,记录“民情日记”,解决群众困难。“乡镇干部理应最接近群众、最接地气,不能像井里的葫芦,从井口看是沉在下面,从井底看却是浮在上面。”赵化录说。

抓工作有韧劲

年终岁尾,黄河之畔,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一座座温室大棚里热气蒸腾,人们正忙着采摘。

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跑前跑后,指导新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管理苗圃。他说:“说一千道一万,村民手里有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2014年在老支书和村里百姓一再要求下,32岁的代玉建一咬牙,撇下在郑州的生意,回到老家当了支书。上任三个月,他就拿出100多万元,建了村两委办公楼,修了主干道。可这些动作并未得到村民肯定。当年的民主生活会上,村民们表示,这是“飞鸽牌”干部做法,不接地气。

批评面前,代玉建意识到乡亲们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他下定决心:学习焦书记,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

代玉建换上30元的短袖、15元的布鞋,下泥地,走土路,不是去贫困户家里,就是在跑项目的路上。

在代玉建和村民们的努力下,村里新修公路2500米,新打机井45眼,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2017年3月,代庄村随兰考一道摘掉“贫困帽”。脱贫之后,代玉建也未松劲,因为“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

不止代玉建,河南各级党员干部都一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

63年党龄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已是92岁高龄,仍坚持每周打卡上班,被网友称为“90后院士”。

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十七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将500多名大山孩子的求学梦“钉”在自己肩上,用扁担把教材和学习用品一担担、一步步挑进大山,成为大山深处的播火人。

干事业有拼劲

今年60多岁的杨来法再不需要“背媳妇”了。

杨来法是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的党支部书记。拨云岭村位于伏牛山深处,是“挂”在山坡上的小块山地。早些年,伊河挡住了去路,大山阻隔了发展,与百余户村民厮守的,只有山顶上来来去去的云和一成不变的穷。

杨来法印象最深的是“背媳妇”。“伊河一涨水,村里人就出不去,女人去赶集要男人背过河,连生孩子也只能人背。”杨来法的大儿子就是他背着媳妇趟过河找人接生的。

要想富,先修路。杨来法提出修路想法时,村民干部们兴致高昂,但没钱、没人、没技术的困难如王屋太行挡在门前。杨来法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决意“学愚公,开山辟路”。他们背着干粮,扛着锤子铁锹率先在山路上埋头干了起来。

二组组长刘平周开山凿石走在最前,三组组长王保颜累倒在工地上、架着双拐继续干活……在修路最困难的时刻,杨来法喊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铮铮誓言,冲在最前面,干部、党员、群众都跟上来了。

开山凿石,肩挑背扛,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2001年,一条宽2米、长2.5公里的盘山道路在村民热泪盈眶的欢呼声中完工。拨云岭村结束了没有路的日子。5年后,杨来法又争取到上级资金60万元,修建拨云岭大桥,村民们下山趟伊河水的日子一去不返。

近两年,杨来法和拨云岭村村民大胆决定:放弃祖祖辈辈在山坡上种粮食的传统,转种核桃和牡丹,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拨云岭村核桃累累,牡丹争艳,游人如织。昔日穷旮旯的拨云岭,终于拨开贫困之云,迎来了幸福生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和其他村相比,拨云岭村靠班子团结、党员带头、艰苦创业,实现了后发赶超。”每逢有人慕名取经,杨来法的开场白总是这么说。

“比一比谁对上级精神吃得更透、把握得更准,比一比谁的增长点多,比一比谁的综合抓手多,比一比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水平,比一比克难攻坚的战斗力……”河南在全省倡树“五比五不比”,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营造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干出样子。新时代的河南党员干部,在焦裕禄“三股劲”的鼓舞下,以一个个拼搏“出彩”,浓缩成中部崛起的“精彩”。(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韩朝阳 史湘洲 《河南日报》记者 李晓玮 卢松)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两会特稿|2020,高质量发展怎么看?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河南一百度
2019年工业经济实现“高基数上的快增长” 工业脊梁将更坚挺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 陈辉)2019年12月31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2019年,河南工业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快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河南一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