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成长性产业逆增 引领经济“加速跑”

19.12.2014  16:31

    “主人”发出指令,焊接机器人手握焊枪,对准焊缝,很快完成一个洗车零部件的焊接。随后,机器人收枪肃立,等待“主人”安排新的焊接件。机器人的焊接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这不是电影,是发生在河南洛阳沃德福工业机器人产业园生产车间的真实场景。该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万台3公斤至200公斤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装配能力。在装备制造业发达的洛阳市,机器人产业正成为该市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的突破口。而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正是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和实现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高成长性产业逆势增长

  退潮时方能发现谁在裸泳,这句话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最能形容哪些产业更具生命力和更有发展潜力。

  装备制造行业的企业对此可能感知更为深刻。由于处于产业链低端,加上盲目扩张产能,我省大多数制造企业实际上长期在一片“红海”中博取微薄利润。只有走高端制造、有独特产品的制造企业方能在市场中取得先机。

  中信重工就是靠着自己的“高”立足国内外的。据中信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中信一直是依托高端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占据高端市场的。在“高举高打”中,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核心制造能力,形成了以世界最大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为核心的制造工艺体系,达到现代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加工能力和水平位居重机行业前列。

  当然,在河南,除了中信重工,富士康生产着全球最新的苹果产品iphone6plus和iphone6;宇通客车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同客车,将产品卖到了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口可乐公司河南生产基地成为全亚洲数一数二的灌装生产基地……

  有数据为证: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依然众多、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全省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时候,高成长性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前三季度,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4.0%,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高成长性产业中,除食品和现代家居产业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服装服饰等4个产业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出现新常态,我国更加注重化解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全国大多数省份工业增速均出现明显回落,我省部分工业产品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不过,在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中,除食品和现代家居,其余四大产业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出现这一成绩,与高成长性产业所处行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业的“领头羊”们,均在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环境。

  生产农机的一拖正与洛阳银行合作,建立河南首家金融租赁公司,这不是一拖不务正业,而是其不仅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客户,还要为客户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最终形成从产品到服务的闭环;速冻食品行业的两位大佬企业三全和思念不仅开发多款产品,而且开始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写字楼提供热熟食快餐服务了;双汇索性开发更个性化的产品,声称“只要顾客需要,我们就做得出来”……

  从产品到服务,高成长性产业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拓宽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全省高成长性产业累计增速一直保持在11.8%以上。前三季度,高成长性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5.4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蓝图绘就

  日前,我省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八万亿元,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达70%左右。

  行动计划明确了我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即重点推动23个专项、1700个左右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依托省辖市、县(市、区)培育形成15个千亿元主导产业集群和70个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高成长性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也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

   到2017年,我省在六大产业方面的目标包括:

  集中力量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亿元,形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力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万亿元,打造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力争郑州市汽车产量达100万辆以上,规模以上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

  把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作为引领食品工业强省建设的主导力量,力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万亿元。

  突出家电、家具、厨卫及家装建材三大重点领域,力争规模以上现代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

  力争规模以上服装服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成为全国新兴的终端纺织品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