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盘点台湾抗日:未缺席抗战 两岸守望相助
中新网9月3日电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近期,台湾岛内一些人的媚日言论引发争议,一度博取了媒体的聚焦。在抗战胜利日的今天,台湾岛内关于抗日的人和事不该被遗忘,让外界可以“重新对焦”。
人文艺术家华古发起“林祖密生平事迹画展”。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台湾专家:“抗日运动始自台湾”
有专家指出,对于台湾来说,从1895年算起,抗日进行了50年。
1895年4月,清政府因甲午海战失败与日本议和,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在京参加朝廷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会同罗秀惠、黄宗鼎及在京任职的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联名上书,力主抗日保台。这就是著名的台湾举人“五人上书”。
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汪舟认为,这次上书表达了广大台湾同胞“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爱乡赤诚。
从被日军占领的那天起,台湾岛内抗日斗争就从未停止。1895年日军踏上台湾岛,守岛清军与民众奋起抵抗逾4个月,阵亡万余人。此后半个世纪,台湾民众发动了武装抗日、文化抗日等各种形式的抗争,牺牲者超过65万人。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国时报原社长黄肇松指出,“省视《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持平地说,抗日战争或始于卢沟桥,但抗日运动则始自台湾。”
资料图:2014年8月,由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首次联合举办的“甲午风云 宝岛悲歌”跨世纪大展,在台北开幕。一老人在“日本窃取钓鱼岛”展版前仔细观展。林永传 摄 台湾抗日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左),代表雾峰林家向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先辈林朝栋的两块功名牌,以及1874年日本侵台时,台湾排湾族群御敌时所使用的弓箭等文物。中新社发 陈小愿 摄台湾“杨家将”满门忠烈
在台湾谈到抵御外敌就不能不提雾峰林家,他们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与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并列为台湾五大家族。其家族中几代人的人生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台湾民众保家卫国的抗争历程。
雾峰林家祖先1746年从福建漳州渡海赴台湾定居。因为满门忠烈,台中县文化局长陈志声将林家军比喻成宋朝的“杨家将”。
雾峰林家第五代林文察的儿子林朝栋是著名抗法英雄,所率乡勇营队后扩充为“栋军”。林家后人称,甲午战争期间,“栋军”大半调防北台湾。1895年清廷将台湾割让日本时,“栋军”被台湾巡抚唐景崧调回台中。林朝栋本决心战到一兵一卒,但因不能抗旨无奈只能离台。后来,留台的“栋军”将领曾率部与黑旗军及各路义勇共同抗日。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介绍称,日本占据台湾后,凡是没按时间规定离开台湾的台胞,就自动变为日本国籍的公民。1913年,林朝栋之子林祖密放弃在台产业,前往厦门,向日本驻厦领事馆提出退出日本籍的要求,同时向民国政府申请恢复中国籍,成为1911年之后台胞恢复国籍第一人。
据记载,林祖密90%的家产都被日本政府没收或是以低价收购了,林家后代林光辉称,“祖父毫无悔意。”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雾峰林家留在台湾岛内的子孙许多投入非武装反日斗争,如一生不说日语、不着和服的林献堂;此外,还有不少林家后人在大陆积极从事抗日,如林祖密儿子林正亨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因追击日军,曾身中16刀,从此落下了残疾。
2011年台湾抗日史诗片《赛德克•巴莱》,让莫那•鲁道的故乡雾社走入人们的视线。雾社事件中不屈牺牲的首领莫那•鲁道,其遗骨几经波折终得以安放在家乡的雾社事件纪念公园。 刘舒凌 摄
台湾少数民族“宁死也要赢得灵魂”
日据时期,台湾民众被视为“二等公民”,不少年轻人被征去当“军夫”。台湾文史专家庄永明指出,总计二次大战期间,被日本征召战死异域的台籍日本兵高达3万多人。
此外,由于觊觎台湾山区丰富的各类资源,日本于1910年发动“五年理蕃计划”,台史博馆长吕理政指出,“这项计划改变了原住民百年来的命运。”
1930年,雾社地区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联合附近几个部落,发动武装起义。之后展开游击战,但最后弹尽粮绝,日军施放毒气弹,参与行动的部落几乎遭到灭族,莫那•鲁道在山洞饮弹自尽。据统计,事件中,赛德克人343人战死、296人自缢身亡。
电影《赛德克•巴莱》就讲述了台湾少数民族抗日的史实。赛德克人原是泰雅人分支,后来单立门户。在日据时期,赛德克人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与信仰。
为了坚守信仰,保护传统文化,当地的少数民族奋力抵御外敌,“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
1939年10月,台湾少年团团员在浙江金华进行操练。资料图来源:钱江晚报台湾未缺席抗战两岸守望相助
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开始,台海两岸就共同抵御侵略者。
台湾岛内中国统一联盟文宣部长戚嘉林曾发文称,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台湾,国人奋起抵抗。当时朝廷令台湾所有官员着即陆续内渡。但不少官兵抗命留台,与台湾当地民众一起组成“义军”联合从事武装抗日战斗。
文章称,“单是6—10月间,日人于各战役后在现场所发现的‘义军’阵亡尸体就高达6760具,这还不包括未被发现的,及数以万计的轻重伤者。”
1912年,孙中山明确表示,“台湾一定要收复”,这激发了不少台湾民众的抗日热情。他还“三渡台湾”,派人组建兴中会、同盟会分会,在台湾策划惠州起义,宣传革命思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说,其中有台籍将领李友邦率领台湾义勇队,高举“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大旗,奋战在江、浙、闽等地。台籍革命烈士翁泽生、林正亨、李子秀等用血肉之躯谱写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光荣篇章。更有5万多名台湾同胞不畏艰险回到祖国大陆,走向抗日战场。民进党籍学者郭正亮也发文称,“台湾人的抗日足迹几乎遍及大陆所有抗战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