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众和世界的中国考古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综述
5月23日下午,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落下帷幕。此次大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相聚绿城,共话当代考古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全方位开放的学术交流大会
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发源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以1921年安特生发掘河南仰韶村遗址拉开序幕,20世纪3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的前后十五次考古发掘奠定了基石,发展到今天已将近一个世纪。
“此次大会是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会议。”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此次大会改变了以往每年一次、百人规模的形式,扩展到由13个专业委员会主导,也一改过去学术会议闭门开会的传统模式,实行“开门办会”,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专业委员会讨论的内容涉及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讨论的内容更加广泛而深入。
在大会现场,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热爱历史和考古学的市民,经常“串场旁听”。“这次大会的学术性、开放性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发掘领队杨军兴奋地说,我是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的,但我也可以到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去旁听,这对我们来说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的大好机会。
中国考古正在走向公众。除了学术交流之外,大会还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河南博物院等单位举办了15场公共考古公益讲座。“何以中国”——中国称谓从何而来、举世瞩目的海昏侯墓发掘内幕、早年殷墟考古十兄弟的故事等,演讲者打破考古的神秘,让听众领略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中国考古面向世界的集体秀
大会开幕式上,国内11位考古大咖进行了一系列主题演讲,演讲内容涉及国内外考古发掘成就,并全方位展示考古技术、发掘及文物保护全过程。“这是中国考古学界面向世界的一次集体秀。”王巍表示,大会总计收到论文400多篇,涉及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各个时段的考古研究,是对近年来中国考古成就的一次分享。
河南是文物资源大省,也是考古大省。国内外考古大咖们当然不会放过去考古发掘现场考察的机会。
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此次行程收获满满。他先后到郑州市东赵遗址发掘现场、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嵩阳书院、洛阳龙门石窟等地实地考察。“中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考古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曼纽尔认为,这次考古大会,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的学者提供了平台。双方积极分享、交流相互的研究经验,对后续的考古发掘工作至关重要,他很期待中印未来在考古领域的合作。
加快考古“走出去”步伐
在大会期间,一批已经走向国际的中国考古人悉数亮相,带回了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明铁佩古城遗址、洪都拉斯玛雅城邦科潘遗址、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柬埔寨吴哥窟从事古迹保护等最新学术成果。
专家学者们在交流时达成一个共识,考古要走向公众,走向国际,深入交流考古和遗址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实践经验,以国际视野来推动关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考古学重大课题的比较研究。
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中国的考古工作者要以大会召开为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合作,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在世界考古的舞台上展现中国考古人的风采。(记者 温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