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海外华人在行动
以国之名,追忆逝者,缅怀英灵。12月13日,国家首个公祭日当天,南京全城鸣笛向77年前惨遭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表示哀悼。
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国家公祭网上点亮蜡烛、在朋友圈中分享哀思,数以千万计的网民怀着对沉痛历史的敬畏感进行网络祭奠。
逝者遭受欺凌,生者感同身受。民族情怀跨越地理藩篱,面临共同的伤痛,海外华人在行动。
休戚与共,海外华人共祭国难
早在公祭日前一周,由美国东方文化联谊会和美国群英会发起,侨界各社团联合主办的“美国南加州华侨华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烛光晚会,在洛杉矶一中学礼堂举行。
烛光摇曳的晚会上,朗诵诗歌、演唱歌曲、表演话剧,南加州华人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历史,深深感染了现场数百名华侨华人。
12月13日,“不忘历史,同舟共祭”为主题的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活动,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这次活动由加拿大南京同乡会举办,驻多伦多总领事房利和大多伦多地区江苏省籍社团及多伦多华联总会等侨界代表200多人参加。
集会现场,来宾们观看了中国南京首个国家公祭日新闻纪录片,并纷纷在“不忘历史,铭记12·13”横幅上签名。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海内外华人休戚与共,共同点亮祭奠国难的烛火。
还原历史,华裔先锋齐心戮力
日本侵略军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嘴硬”的日本右翼始终企图抹杀侵略历史。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法官要求美籍历史学教授贝德士估算大屠杀的人数时,他惶恐地说道:“南京大屠杀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没有人能够对它进行完整的描述。”
但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做到了。自1995年起,历时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许多二战幸存者,参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张纯如撰写、出版了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一时轰动全美。
承担巨大精神压力和工作强度,在残酷史实和右翼分子骚扰报复下,年仅36岁的张纯如最终在著作面世7年后饮弹自杀。但一个张纯如倒下了,会有千千万万个张纯如站起来。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为了重塑那段悲痛的民族历史,奔走着、努力着。
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华裔收藏爱好者刘磊专门收藏二战侵华日军高级将领所使用的军刀、佩剑及相关抗日文物。在他的藏品中,一本日军参加南京大屠杀的作战笔记是直接佐证日军侵略历史的明证。由于日军在战后几乎销毁了所有的资料档案,这本保存完好的士兵笔记就显得尤为宝贵。
除了收藏,更有捐献。日前,美籍华人鲁照宁、陈灿培先生到南京,将他们从世界各地搜集的抗战文物近百件,捐献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全南京的人、全中国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让全世界人民知道这段历史真正发生过”,华裔先锋们发出如此呼告。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提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而与铭记历史的忠告相联的,是中国始终如一、追求和平安定的夙愿,这在习近平主席讲话中23次频繁出现的“和平”一词中就可窥见一斑。
逝者如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今天的和平并不代表明天的和平,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和平只能是一厢情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未来,海内外华人只有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更好地告慰在那场灾难中逝去的同胞,才能不再让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