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难在哪儿?
2013年3月,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猪事件引起高度关注。让民众甚为担忧的,不仅是动物的死亡数量,还有养殖户对病死动物“任性”的处理方式。201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紧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同年9月,农业部在全国19个省份的212个县启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在传统焚烧、化制、深埋、发酵等不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多地区探索出更为高效的机械化处理方式,将病死动物变废为宝,然而,推广之路却荆棘丛生。
冬春两季为养殖动物的死亡高发季,“尸体”批量处理成为养殖场的头号难题。据了解,在我国一些畜禽养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养殖户为病死动物寻找出路时仍选择了随意丢弃或焚烧,加之个别养殖户、贩运人和屠宰加工场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贩运、加工病死动物案例时有发生,此类行为不仅污染环境和水源,还直接危害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那么,养殖户为何不选择无害化处理方式呢?
1. 传统处理便捷但存隐患
“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携带病原体,如未经无害化处理或任意处置,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重大动物疫情。”北京市农机推广站站长助理熊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国对病死动物处理的传统方法有掩埋处理法、焚化处理法、化尸井处理法、化制法。掩埋处理法是国内养殖户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此类处理方式不适用于患有炭疽等芽胞杆菌类疫病,而且掩埋深浅不当容易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且掩埋基地处理程序繁难;焚化处理法会产生浓烟、臭味,严重污染环境,同时收集运送又容易传染疾病,所需燃料费用成本高,在全国仅上海建有一座大型焚烧炉;化尸井处理法会产生恶臭、血水,容易造成地下水源污染及孳生病媒破坏土壤,且处理所需时间较长;化制法可分为干化和湿化,是把动物尸体或废弃物在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处理的过程,但是此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安全性问题。据熊波介绍,这些传统方法虽然已延用多年,但从处理过程和效果来看有利有弊,其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记者了解到,由于传统处理方式较为方便、快捷,且大多数方法成本较低,导致许多养殖户在动物病死后不愿意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或主动送到集中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动物病死后,由于不按规定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导致动物监督机构无法对病死动物的处置实施监督。
2. 无害化处理机械成本偏高
鉴于我国家畜家禽饲养数量多,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病死畜禽数量较大,无害化处理水平偏低,201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鼓励大型养殖场、屠宰场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可以接受委托,有偿对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及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据悉,无害化处理设备通过对病死动物进行分切、绞碎、发酵、杀菌、干燥五大步骤,将动物尸体成功转化为无害粉状有机原料。熊波告诉记者,目前,这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生产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备,主要集中在北京、福建等省市,包括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辰(福建)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康浩科技有限公司等。
2013年7月,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对福建集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的性能进行测试,测试地点选在当地一家养猪企业。试验将每日死亡猪,连同胎衣等随时放入场内小冷库,待足量后开机处理。该试验历时近4个月,共计生产14批次。试验期间,仅8月16日停机2.5小时,更换过一根加热管,余下批次均无故障,安全性能很好。通过试验,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认为,应用该处理机处理病死动物既减少了污染,又降低了疾病传播风险,同时,杜绝了病死动物流入餐桌,从效益来看,值得推广。
2014年,北京泰欣福民养猪有限公司购置一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经过一年的使用,总经理祖胜告诉记者:“使用无害化处理设备整个处理过程无烟、无臭、环保,特别适合规模化养殖场及区域性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据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贵胜介绍:“目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还处于起步阶段,以1吨处理量的机器为例,销售价格近40万,2014年公司销售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仅30余台,用户主要为大规模养殖企业,分布在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省市。”由此可见,由于高昂的前期投入,使得大部分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对机械化处理病死动物的方式望而却步。
3. 处理设备利用率和效益偏低
虽然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在杀灭病菌、保护环境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其处理效率很高,非疫情时期,机械闲置时间较多,同时,该机械的实际处理利润较低,使得小型养殖户难以收回购置成本。
记者了解到,2013年首农集团北京华都肉鸡公司安装了2台容积为500升、班次处理量为100千克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该公司一年出栏肉鸡200万羽左右。养鸡场成熟肉鸡病死率为千分之三,每天病死数量在900羽左右,每只死鸡重量大约2.2千克,则每天产生死鸡为1980千克左右。而在养殖前期,肉鸡小,重量轻,处理难度较小,处理机械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针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的处理能力也在青岛达生泽六养殖公司进行了试验,该试验共计140天,设备总共处理16批次的病死猪,平均每批次跨度时间为8.75天。据统计,该设备班次处理时间为50小时,相当于2天,加上机械保养和非设备工作时间按3天计算,设备处理能力为8.75/3=2.9倍,可见设备处理能力过剩。据了解,青岛达生泽六养殖公司为存栏量0.8万头的养殖场,据计算,该设备适应的养殖规模为2.9×0.8=2.4万头猪。由此可见,对于一般规模养殖场来说,1—2台无害化处理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全场需求。
为了推动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2011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每头补助80元。”这样的补助力度,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有吸引力吗?熊波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1400千克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为例(1400千克约相当于10头病死猪的重量),按每公斤病死猪处理成本为1.13元计算,处理总成本:1400千克×1.13元/千克=1582元;产出的有机肥原料收益:900千克×1.5元/千克=1350元(处理后有机肥原料总养分是普通有机肥的3倍,估价为1.5元/千克);政府补贴:10头×80元/头=800元;合计收益:1350元+800元-1582元=568元。如果无害化处理机械能够满负荷作业的话,这种处理方式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病死动物有季节性,加之单个养殖场病死动物数量不固定,导致机械利用率低,养殖企业回本较慢。
4. 机械化处理四大难题亟待突破
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徐振兴处长认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要得到普及,还有一些难点亟待突破,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资金投入、处理厂选址、技术标准和最终产物的进一步检测成为当前的主要难题。
首先,无害化处理设备的投入较大。据熊波介绍,养殖场若购置一台1吨量的无害化处理设备(包括尾气处理系统和冷库),总投入大约在40万元左右,班次处理能力为1吨,在目前机械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下,试点单位一般一年收益仅1.6万元左右。前期投入如果全部由养殖户承担,此项工作难以开展。徐振兴认为,当前对病死动物处理的补贴机制还不够有效,若能对各地集中处理点建设给予经费扶持,对病死动物进行足额补贴,对有需要的地区实行购机补贴,养殖户的购买力将大大提升,无害化处理技术也将加速推广。
其次,除养殖场自建处理场外,其他集中处理点选址问题突出。部分养殖户认为无害化处理场相当于动物的“火化场”,属于环境污染项目,不愿将其建在居住区周围,若远离居住区建场,病死动物的运输距离增加,路上极易引发病源扩散。同时,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用地的性质,使得环保部门对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按照危险废物处理场所进行审查,因此,无害化处理场可谓“一址难求”。记者了解到,一些地区成立专业的病死畜禽收集队伍,按照“户申报、站受理、镇集中”的流程,将农户分散饲养产生的病死畜禽进行集中收集;一些地区在养殖场设立暂存点,由无害化处理场配备专用车辆统一收集;还有一些地区出台奖补政策,鼓励养殖场户主动将病死畜禽送交无害化处理场。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省32个试点县中有24个县已建成收集点600个;上海市规模养殖场设立病死畜禽集中堆放场所145个,镇、村收集点52个。今年,北京市还将探索把集中处理点设在垃圾处理厂,群众满意度较高。
再次,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标准与设备生产相比滞后。徐振兴认为,无害化处理设备尚属于新产品,在技术推广方面,目前只有企业标准,国家标准还未出台。同时,生产企业相对年轻,设备可靠性还需加强。“国内生产企业基本都是2013年后建立,产品进入市场时间均不超过2年,对于产品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测试。”熊波如是说。
最后,处理产物的检测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北京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示范点已完成了15个班次共计14.37吨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试验。产出物经北京市新型肥料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生物有机肥的要求,且肥效比普通肥料高,价格也相应抬高。如果能将该肥料运用于蔬果作物,其收益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养殖者使用这项技术。”熊波告诉记者。另外,我国对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产物目前仅用于林木肥料,该肥料成分对蔬果作物的效用正在进一步检测中。
记者观察:无害化处理需“三重保障”
当前,我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覆盖面仍然较小,病死畜禽收集不全面、处理不彻底的现象广泛存在。对养殖场来说,使用无害化处理设备进行病死动物处理获利甚微。在设备生产企业无法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微利的特点使得养殖场慎重选择机械化处理方式。因此,要想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普及,就需要设置政策、资金、人员三重保障,政府与养殖户均应从养殖、生产加工和监管等多个环节共同努力。
在政策方面,国家应强化养殖户的主体责任,明确其负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死亡报告和处理情况报告的义务。同时,明确地方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法律地位,加强对养殖户的监管,要求规模型养殖场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要进行处罚。
在资金方面,机械化处理设备是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的重点,是确保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关键环节,也是资金的重点投入项目。目前,部分地区对无害化处理的补助不足,养殖户亏本运行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在技术推广之初,亟需国家的资金扶持。一方面,各试点地区应结合当地特点,由政府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补贴机制,政府还应按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全额投资建设或按照市场化原则、由企业投资建设等模式建设专业无害化处理场。另一方面,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屠宰场自建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有需要的省份应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纳入购机补贴,减 轻养殖场的负担。据统计,目前,我国212个试点县中已建成专业无害化处理场50个,立项规划建设或在建的无害化处理场90多个,辽宁省已有41个万头猪场和266个千头以上猪场完成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天津市万头以上猪场有9个自建了无害化处理设施。
在人员方面,无论是散养还是规模化养殖,养殖户的素质和养殖水平均有待提高。在处理运行经费难以保障的情况下,部分养殖者缺乏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常识,使用错误方法进行处理,造成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更有法律意识淡薄的养殖者,对病死动物进行加工售卖,直接威胁群众的食品安全。对此,养殖户应提高科学防疫、安全用药的能力和主动防控意识,改善防疫条件,从源头上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学习无害化处理技能,选择正确方式对病死畜禽进行处理。
此外,目前各地无害化处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大,但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专业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进度也不理想。这造成了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份的不同县市之间的建设进度差别较大。“有钱有地”的地方,工作进展较快,其他地区相对较慢。在江河湖泊水系相连地区,上游工作的滞后还会对下游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时,应从全局发展考虑,全国一盘棋,不能留“死角”,各地区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