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田 新做法——新型职业农民系列调研
流转土地量力而行
朱明亮
天裕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朱明亮,40岁,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源潭镇人。高中毕业后,他先后涉足装潢和木材行业。2008年,他选择回乡创业,这一次他干的是农业,成立了天裕农业有限公司。“我一下子包了7200亩种小麦和水稻。”
很多人都说,农业利润薄。但在朱明亮眼里,农业的优势有很多:“投资周期短,由种到收不过几个月,让人踏实。”
朱明亮感到,这几年规模经营农业的人多了,土地流转的速度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流转费用的上涨。“2008年,我流转每亩地的费用在310元左右,现在接近500元。”朱明亮说,去年他一直在找地,好不容易看中一块,却同时被一家牛奶企业盯上,对方出价1000元流转一亩,朱明亮无奈退出。“要地的人多了,导致价格被炒高,这对农民是好事,但我们会慢慢承受不起。”
大户多了,紧张的不止是耕地。“拿晒麦子来说,农时一到,所有大户都要晒,去哪里找地方啊?”朱明亮说,在没购置烘干设备的时候,甚至干过封路晒麦子的事。规模经营达到一定面积后,大户们对晒场、仓储、机库等设施用地的需求跟着扩张,而这些附属设施用地却很难一下得到落实。
“规模经营要适度,真不是越大越好。以我的经验看,普通的家庭农场如果种小麦,三五百亩刚好,资金投入的压力不会太大。”朱明亮说,经营农业不难,但也不像有些人看得那么简单,流转土地还要保持几分理性。
联保贷款要讲信用
完颜文利
利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从山东省汶上县县城开车到利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走二十几分钟的山路。见到合作社负责人完颜文利的时候,他正给麦田间套中的核桃苗施肥。“从这里到山脚下的地都是我流转的,算上别人托管的300亩,总共2000亩。”
完颜文利应该算村里的“能人”,一直经营着一家小饭店和一家农资超市,日子过得挺踏实。2011年,有人想流转村里的土地,完颜文利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万一外村人把地流转走,我的农资超市生意恐怕也会受影响,与其那样,还不如我自己干。”第一年,他包种了村里的1000亩地,随后扩大到2000亩。
完颜文利每年需要支付200万元左右的流转费用。“老实说,我这流转的步子迈得有点大了。”完颜文利说,他的压力主要来自资金方面。虽有些积蓄,但自己一下拿出200万元还是有困难,好不容易找银行办好“四户联保”贷款,不曾想其中一户携款“消失”,连累他信用受损,现在贷不出款,完颜文利心里的焦虑不知该和谁说。
完颜文利碰到的事情虽有特殊性,但贷款难的问题却普遍存在。采访过程中,大户们或多或少都为此发过愁。概括起来,农民贷款往往缺少银行需要的抵押物,农民感到银行贷款的门槛有点高,再加上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一些农民只好放弃。
“去年天气条件不好,我的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今年千万要风调雨顺,不然我的资金压力更大。”完颜文利相信咬咬牙一定可以挺过这一关,但想起过往两年多的酸甜苦辣,他的眼泪没有忍住:“希望总是有的!”
农场管理市场化运作
完颜孟阳
泉家乐家庭农场场主
去年5月,完颜孟阳辞掉大学毕业后在青岛找的工作,回到了山东济宁市汶上县,成为泉家乐家庭农场的“当家人”。“我认为回村搞规模经营,这是一种创业。”
完颜孟阳虽然长在农村,可从小娇生惯养,干农活并不在行。完颜孟阳和老公一起“补课”,听讲座、查资料、学技术。慢慢地,这对小夫妻找到了经营农业的自信。“和老一代比,我们的耕种技术虽不精,但我们懂电脑,信息灵,变化知道得快,政策明白得早。”
把农场当作一家小公司,完颜孟阳夫妇开始在管理上动脑筋。“原来农场请工,按天结算,干多干少一个样。结果有些人出工不出力,‘满山是人,满地是草’,劳动效率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决定尝试“责任管理”的新模式,把2000亩地分成5块交给5个组长负责。一块地一年的劳务费用交给组长,由他自行支配、自行请工,超出规定底数的产量,组长可参与分成,多劳多得。这种“双包”的方式很快见了效。“现在是满山见不到人,满地没了草。”完颜孟阳说。
“以前的我是靠着激情回村创业,要做哪些具体事情却不清楚。现在的我思路清晰,有计划地前进。”完颜孟阳说,等资金状况好转,她要建粮仓,买大农机,还要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更多新技术,带着周围的村民一起学起来。
完颜孟阳偶尔会怀念城市的生活,但她不后悔。“或许有一天,我的同学们会羡慕我选择的生活。”